学校网站 ENGLISH

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铁血将军的伟大一生

前线客户端 2021年06月2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枚铜质狮纽小方印,略有斑驳,但底部“杨靖宇印”四个yyy字体苍劲有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这枚小小的印章曾钤在革命时期的各种重要文件上,经历炮火,熬过艰苦的抗联岁月,也见证了铁血将军杨靖宇伟大的一生。

刻有“杨靖宇印”的铜质狮纽小方印

1905年,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26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在参与运动期间,杨靖宇崭露头角,表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刘少奇以“得力同志”相称,将他派到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杨靖宇还先后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等要职。在东北领导斗争的几年中,他因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多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被党组织营救出来后,杨靖宇逐渐联络起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将东北民间的武装力量凝聚成一股绳。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杨靖宇还曾两次改名。先是化原名马尚德为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又将名字改为杨靖宇。

杨靖宇

1934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在城墙砬子成立,杨靖宇当选总指挥。次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此后,杨靖宇多次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带领部队重创日军,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力量。但也因此,他成为日军在东北的“心腹大患”。日军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称抗联活动地区为“癌肿地带”。双方在白山黑水之间周旋,长达7个年头之久。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东北抗日联军

为铲除杨靖宇及其部队,从1938年秋开始,日伪军加紧实施疯狂的“大讨伐”,对抗联第一路军各部队进行长期封锁和分割包围,并对杨靖宇采取高官引诱和悬赏缉捕的办法。东北抗日联军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和危险,只得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与敌周旋。为了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严寒,率领部分人员进入长白山深处。

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内部的叛变使得杨靖宇处境日艰。至1940年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2名警卫战士。18日,两名警卫战士下山寻找食物时不幸遇难。日军从一名战士身上找到杨靖宇的印章,判断他就在附近,便增加兵力,封锁搜山。杨靖宇孤身一人,忍着饥饿、寒冷和病痛,与敌人周旋了五天。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被日军包围。日军指挥官试图劝降:“杨司令之昔日同志均已归顺,司令如能弃械归顺,定会受到重用”。杨靖宇慨然回答:“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生擒无望的敌军发动进攻,杨靖宇顽强抵抗了20多分钟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参与围剿的伪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发出感慨:“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斗争至最后的杨靖宇(图源于网络)

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40年壮烈牺牲,杨靖宇用短短十三年的时间书写了不朽诗篇,用自己的热血浇铸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铜质狮纽小方印,如同穿越时空的信函,向人们诉说着杨靖宇的满腔热血,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的精神内涵。

作者: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前线客户端2021年6月28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