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朱启臻:乡村教育要回归乡村本质

新京报 2021年09月13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朱启臻

原编者按:又是一年开学季,又度过一个教师节,但这次的开学季与教师节,却因为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而显得并不寻常。“共同富裕”,是近期被全民热议的高频词,其热度也同样传导到了广大乡村。那么,在当下这个乡村振兴规划逐渐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普遍愿景的时代,教育,作为人才储备、社会发展乃至现代化实现的基础,该如何在乡村重新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富裕”愿景下,该如何破解乡村教育的多年痛点、难点?为此,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论乡村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脱困途径。

“无教育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振兴难,乡村的衰败则难以真正扭转。”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过去数十年,乡村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不断培养远离乡村的人才,也就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在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中,乡村教育应该回归到本质,专注为乡村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

新京报:实现共同富裕愿景的时代,乡村教育承担着什么功能?

朱启臻: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也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亦是,教育跟不上,发展就很难实现,甚至可能进一步衰败。

新京报:为何很多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法,没有起到预计的作用?

朱启臻:过去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乡村学校平房变成了楼房,走读变成了寄宿,或者有了运动场,有了各种器材。但师资还是那些师资,甚至变得更少,教育的理念、手法也仍旧没有跟上。也就是说,学生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反而因为要寄宿,或者离家很远,带来了乡村陪读等问题,加剧了空心化现象。也就是说,乡村教育并没有成为乡村发展的助力,反而加剧了乡村人才、资金等向城市流动,十多年的撤点并校,乡村并没有真正得到什么好处。

新京报:城乡教育质量水平差距客观存在,怎样才能培育足够的人才呢?

朱启臻:提升乡村教育水平,首先要明白提升的目的是什么?过去常说,城乡教育差距大,要均衡教育水平,但怎样均衡呢?如果让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一样,让孩子挤独木桥,培养更多进入985、211大学的学生,乡村的教育水平当然差很多。如果转换观念,让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我们的乡村教育水平足够吗?事实上,也不够。甚至更加不够,因为过去的乡村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城里人,而不是培养成乡村人才,从这方面来说,乡村教育在帮助学生认知乡土、训练技能等方面,都远远不够。过去乃至当前的乡村教育政策,都是在把乡村的孩子培养成适合城市的人才,不鼓励人留在乡村,这一点是当前亟待转变的。

新京报:转变观念之后,怎样才能让人真正留在乡村,而不是都希望进入城市呢?

朱启臻:让乡村对年轻人有吸引力,这是最难的事情,但也是最关键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更是一个系统化改革,困难重重。其中,最核心的,还是真正把农业变成有吸引力的产业,把农民变成受尊重的职业。对年轻人来说,假如在乡村可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可观的收入,有良好的保障,他们自然就会选择留在乡村,甚至吸引城市的年轻人进入乡村。这是有实现的条件的,现在的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机械化耕作使得农民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基础。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2021年9月13日B08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