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大观视线 |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走进石羊河实验站(二)

新闻中心五室 刘铮 2021年09月03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大观视线 | 浇灌出绿色的希望——走进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一)

大观视线 | 为了“谷水如金,马燕同飞”的美好愿景——走进石羊河实验站(三)

本网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为新型涉农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人才。

但是,怎样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却是广大涉农高校农业教育工作者要回答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国际一流的野外综合实训平台,一方面导致农业院校应用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或在实验室内的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另一方面野外试验示范基地交通与信息相对闭塞,又缺乏一流的野外试验观测设施,影响了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新时代农业院校应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教育实践问题。

为了系统解决这个问题,石羊河实验站逐步探索、反复实践,创建了以“五链环”为特色的国际一流野外综合实训平台,探索并实践了以“四融合”为特征的“8858”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石羊河模式”。

1995年,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石羊河实验站站长康绍忠带领师生来到甘肃省武威市石羊河流域,开展农业节水试验与水资源研究,经过26年的科技攻关和武威市委市政府14年的流域重点治理,在当地重现了清朝民勤县志记载的“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游鱼无数、水草丰满”的壮美景观,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扎根中国大地的新型农业与水利科技与管理人才。

  

党建引领:为基层党建增添活力,为人才培养举旗定向

近日,一场“学习百年光辉党史,促进‘校-地-村’党支部共建”交流座谈会在石羊河实验站召开。来自水院、石羊河站、武威市水务局、王景寨村党支部的党员们共同开展交流学习。

在这场交流座谈会上,康绍忠从他的导师熊运章教授1938年冒着被敌人杀头的危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起,阐释了学习党史的意义,谈到了当代党员应该勇于迎接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挑战。他也勉励实验站师生,学党史、悟初心的落脚点之一就是要努力更好地完成不同阶段自己应担负的重要使命,服务农业农村农民,造福祖国和人民。

以上的事例只是石羊河实验站注重发挥党建引领育人作用的一个剪影。作为实验站站长的康绍忠率先垂范,发挥党建、学科“双带头人”作用,亲自为实验站师生讲党课,将他从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的精神之钙与师生分享;每年他都要坚持带领实验站临时党支部师生开展系列党日活动,巩固课堂育人成果,切实增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实施效果。

实验站还利用师生两个教育部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的优势,经常性地邀请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与教育部第一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水利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常态化的共建活动,共同学习交流,传承发展。

实验站注重将德育贯穿于科研、示范和社会实践全过程,创建了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德育基地网络,每年定期组织60 余名研究生全程参加德育基地网络的活动,以锤炼研究生高尚的精神品德,坚定知农爱农的决心。



创建实训平台:为在偏僻艰苦环境下培养能顶天立地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体系保障

在石羊河实验站,提起“实验站-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科技农户-德育基地”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在实验站的每一名研究生都印象深刻,都亲身经历过这五方面丝丝入扣的洗礼,实验站的师生也形象地称呼它为“五链环”。

在长期的实践中,石羊河实验站创建的“五链环”国际一流野外综合实训平台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育人体系,一组数字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平台有所了解,这个平台可在实验站同时容纳10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及200名农民技术人员实训,4大类示范基地总面积11.79万亩、可同时供500名农民现场观摩实训,创建的15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育了3100余个科技农户,创建的德育基地每年有60-70余名学生实地受训。

“五链环”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保障了在野外偏僻艰苦环境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先进性、高水平的一流科研条件,又为研究生提供了接近农村和农民、服务三农和培养高尚精神品德的实践课堂。该平台能有效的把研究生从事前沿性高水平研究和服务国家需求有机结合,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了对所从事科学研究为解决国家需求重要性的认识,有效激发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三农的热情。

模式创建:基于野外综合实训平台的“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

3月3日,一场云端学术研讨会跨越太平洋举行,这场名为“云端2021春季系列研讨会”的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密苏里大学“水-农业-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召开,我校副校长杜太生教授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副校长Christopher Daubert教授参会致辞,包括石羊河实验站在站教师和博士生在内的中美9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开展了研讨。

这次研讨会只是石羊河实验站“8858”模式中“8项举措”的一部分,对应的是每年举办1次国际学术论坛,这项举措已经坚持多年,即使遇到新冠疫情,也以线上的形式继续举行,这项措施和建设1支国际化和校地结合的教师队伍、每年1批优秀研究生赴海外联合培养等一起,保证了石羊河实验站的研究生们能够避免因实验站地处偏僻而缺乏国际交流和国际视野的问题。

“8858”模式是石羊河实验站研究生培养的一项机制创新,即重点加强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组织管理能力、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与服务中国大地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与系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精湛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等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能力、系统综合的视野和高尚的精神品德。具体来说,就是创建“8项规则”,促进研究生科技创新与自我管理能力有机融合及严谨治学态度的养成;实施“8项举措”,促进研究生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与服务中国大地能力有机融合及敏锐洞察力的形成;设计“5个环节”,促进研究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与系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有机融合及系统综合视野拓展;开展“8项活动”,促进研究生精湛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有机融合及高尚精神品德锤炼。

依托石羊河实验站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肯定,2018年,“创建‘五链环’野外综合实训平台与‘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实践”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这也是当年唯一的特等奖。26年来,该模式培养了校内外相关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1000余名,美、英、日、瑞典、香港的21名研究生在该平台接受实训,培训了18个发展中国家及国内的相关技术人员与农民12390余人。依托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培养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EI收录140余篇,有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培养的博士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研究生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奖10余项、国家专利3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作完成的成果获2009年度英国女王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大师生扎根甘肃石羊河,传承学校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文化,潜心开展相关研究,打造出以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特色的绿洲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综合实验站,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石羊河精神,成为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优秀农业与水利人才的摇篮。实验站出版农大故事之《石羊河印记》,将“石羊河精神”作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教材”,以石羊河实验站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引领师生爱国奋斗,不断追求卓越。

未来,石羊河实验站的师生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高水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石羊河实验站/供图 孟祥慈/视频制作



责任编辑: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