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运城籍老乡杨正礼建言——以“技术+管理”实现“绿色兴农”

运城新闻网 2022年01月2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前不久,我市召开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要求狠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实现“蓝天常驻”“绿水长流”和“黄土复净”……

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它是在降水或灌溉水的驱动下,农业种植、养殖及农村生活中的营养盐、农药、废弃物等,通过径流、排水或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水体污染的过程。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分布广、潜伏期长、危害大、防治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日前,在山西智创城NO.10揭牌仪式上,记者有幸采访了绿谷子果蔬产业研究院发起人杨正礼,一位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深耕40年的运城老乡,聆听了他对家乡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肯建议。

杨正礼在考察运城果园,指导老果园生态系统重建(资料图片)

根植乡土,成立产业研究院

杨正礼,祖籍运城市万荣县,1982年、1986年、1999年分别获得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杰出人才、农科英才、教学名师。

杨正礼兼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中心专家、科学技术部“十四五”农林资环领域技术专家、农业农村部“十四五”绿色发展科研计划主笔专家、多个国际项目资评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理事等。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种养循环、果园生态系统重建等领域,他都极负盛名和威望。

近些年来,杨正礼自认为对家乡发展出力献策很少而深感歉疚。去年11月,他及他的团队放弃了在他乡创办研究院的丰厚条件,发起并在家乡注资成立了运城绿谷子果蔬产业研究院,开始了在我市开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探索创新的新征程。

该研究院系我市首家致力于面向农业主战场、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新型研发机构,它由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中医农业产业联盟、北京博士智库、运城学院等10余个高校院所及智库的40余位专家组成,是一个拥有包括数名院士在内的多学科团队。

“研究院将努力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好帮手。以打造运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帮扶巡洋舰为目标,本着‘根植乡土,开拓创新;倾心服务,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将国家级专家团队与本土专家相结合,将短期‘卡脖子’技术突破与长期重大技术需求研究相结合,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及人才聚集相结合,为运城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谋大事、干实事、作贡献!”杨正礼说。

在开展实地调研、行业交流与对接的基础上,研究院将创建高层专家智库与人才高地,突破产业振兴瓶颈和机制障碍,形成批量技术与产品支撑体系,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关注生态,农业科研成绩斐然

数十年来,杨正礼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农业、土壤健康调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久负盛名。

2005年前后,他率先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中的“藏粮于田”战略、农田生态保育理念等,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依据。相关观点被收录于《求是》杂志,并受邀得到中国环境报的专访。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杨正礼曾主持国家第一个面源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农田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任项目首席专家;他兼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河流主体组专家,主持了“黄河上游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控制与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松干流域粮食主产区农田面源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海河下游多水源灌排交互条件下农业排水污染控制技术集成与流域示范”等3个课题;同时,他还主持农业环境治理领域的国家重点专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近20项;另外,他主持或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兼农业组组长,国家“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跟踪咨询专家,“全国农业污染防治规划”主笔专家,主持地方生态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等20余项。

通过近20年的努力,他的团队建立了“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修复”的农业面源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出的“基于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协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生态环境部2020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该技术在宁蒙灌区、松花江松干流域、秦台河流域示范450余万亩。

作为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的咨询专家,如今已年逾六旬的杨正礼,仍活跃在我国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16字方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谈及今后运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问题,杨正礼的建议中肯而深刻。

杨正礼认为,运城农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较高,但在整体区域、村、农户和涉农企业等不同层面,还存在诸多技术堵点、产业瓶颈和机制障碍,综合分析,靠谱的整体发展方案缺失、实战人才缺失、科技帮扶缺失的“三缺失”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障碍与痛点。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杨正礼提出了16字方针,即“清洁生产、产业升级、科技驱动、机制创新”。

“清洁生产是基础,要实施基于源头控制、过程高效和末端循环利用的全程化控制方略。产业升级是核心,面源污染只有在产业升级当中才能根本性解决。科技驱动是关键,相关瓶颈与堵点没有突破,整体解决方案没有形成,清洁生产与产业升级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机制创新是保障,通过研产农政企互动聚力,形成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杨正礼详细解释了这16个字的内涵。

同时,杨正礼指出了在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当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依托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来推进,而不能把面源污染防治孤立起来。二是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立足产业升级、区域差异性和科学依据三个基本点,不能拍脑子定指标,机械地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三是要把技术与管理充分结合起来进行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要实用、精简、工程化,政策与管理要匹配化、规范化、问责化。”杨正礼解释道。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出路上,杨正礼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要尽快实现人的高质量化,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运城农民不乏文化底蕴和综合能力,但就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言,在理念等方面还需要着力提升。

“一方面要激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批量技术、管理与创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提升管理服务理念,改善区域行政服务效率。

“要积极探索与实施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双创’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围绕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等区域公用品牌,以品质升级与标准化为核心,突破瓶颈,打通堵点,形成一批新业态,推进全产业链升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要重点做好面源污染防控、盐碱地治理、高效节水农业、园地生态系统重建等超前预案。

“在机制创新方面,要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引领,以利益捆绑为核心,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和建立村企、院企、院社(村、乡)等多种研产农政企互动聚力的合作共赢新模式,逐步实现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杨正礼如是分析道。

运城新闻网2022年1月2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