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让草原更绿 让牛羊更肥 让牧民更富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业科技小院助力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

呼伦贝尔日报 2022年01月2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进行野外调查实习

补饲试验数据采集

近年来,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活跃着一支科学家团队。他们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牧户及生产组织,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为草地问诊、为农田把脉、为牛羊增膘等工作中。他们就是由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任继周院士指导的科研团队——内蒙古呼伦贝尔草业科技小院(以下简称草业科技小院)。

这支专家团队2013年进驻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技合作。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教授张英俊为代表的12位专家,带领他们的博士生、研究生,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第九生产队“安家落户”,为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增添动能。

草业科技小院助力畜牧业转型升级增添动能

为将草业科学四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和三个界面(草丛——地境界面、草地——动物界面和草畜——经营管理界面)的科学框架理论更好地融入生产实践,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和任继周院士专家工作站。随着科技成果的陆续产出,为进一步转化落地,2020年建起内蒙古呼伦贝尔草业科技小院。任继周院士获悉后,题词“草畜平衡 牧民致富”以进行鼓励。

据了解,内蒙古呼伦贝尔草业科技小院是经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批准,依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所属内蒙古自治区新型科研机构“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并由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建设。

科技与产业融合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草业科技小院的成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实现了呼伦贝尔农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推动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业科技小院成立前后,以张英俊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围绕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联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草畜平衡 牧民致富”十项核心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内容包括天然草地恢复改良技术、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牧草生产技术、TMR饲草料调制加工技术、羔羊全舍饲或放牧加补饲育肥技术等,技术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成效显著,让呼伦贝尔农垦及周边的农牧民都尝到了甜头。

2021年,草业科技小院所研发的放牧加补饲育肥羔羊技术更是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徐民乐博士是该项技术研发负责人,他介绍说:“补饲精料是根据草地提供的营养水平,并结合羔羊育肥过程中的营养需要,同时参考国际通用NRC标准进行设计,还结合反刍动物瘤胃消化的特点,添加了定量的赖氨酸和氯化铵,能够有效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据悉,该项试验在推进过程中,运用条形码桑格测序技术以及二代测序技术,分析绵羊的采食成分和营养摄入,为进一步构建草地——家畜互作模型提供依据,有助于设计更加精准、高效的补饲精料配比。另外,为便于饲喂并监控家畜的生产性能,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些实用新型专利工具,如草原补饲食槽、便携式称羊架等,极大地减轻了牧业养殖户在补饲过程中的工作强度。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楠老师介绍说:“采用放牧+补饲技术育肥羔羊,能够显著提高羔羊的生产性能,并增加单位面积生产效益。

自2014年以来,承担内蒙古呼伦贝尔草业科技小院建设的专家团队,已在天然草地恢复改良、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牧草生产、改良草地可持续放牧利用等多项技术上都喜结硕果。补播黄花苜蓿的改良草地牧草产量较天然草地提高33%—50%,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30%以上,黄花苜蓿的越冬率在90%以上;筛选出适合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的牧草品种10余个,利用这些草种建植的人工草地牧草产量是天然草地的2—4倍,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50%以上;将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夏季休牧纳入放牧系统,提高了草地中羊草的比例,也使单位绵羊增重提高15%以上;采取休牧、轮牧方式使牧草现存量突破每亩500公斤,不仅有效防止了草地退化,还极大提高了绵羊的生产性能。

如今,草业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和周边牧区推广示范,完美实现区域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让草原更绿,让牛羊更肥,让牧民更富,科技成果的多维度转化,为呼伦贝尔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郝建玺 杨明 姜利)

《呼伦贝尔日报》2022年1月28日3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