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非凡十年 | 践行“解民生之多艰”办学理念,脱贫攻坚展现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事业发展述评之六

2022年10月10日 浏览次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传遍了千山万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中国农业大学情系乡土,将爱国奋斗、科学报国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为中国农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遗余力贡献力量,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光辉篇章。

十年来,广大师生接力奋斗、尽锐出战,让党旗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以农大人特有的质朴与坚韧扎根祖国大地,彰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心,我们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2017年—2019年,李小云、张福锁和杨宁连续三年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2017年—2019年学校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2019年,农学院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李小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科技硕果谱写扶贫赞歌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是提高精准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全校师生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把农业科技“硬核”实力转化为送科技、助产业、战贫瘠、拔穷根“改天换地”的责任担当。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宁带领体系岗位专家和站长积极投身扶贫工作第一线,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核心,秉承“精准扶贫、品种先导、技术集成、体系支撑”的指导思想,成功培育出“农大3号”“农大5号”节粮型蛋鸡等8个国家级新品种。

“农大3号”“农大5号”节粮型蛋鸡,饲料转化率达到了1.99:1,比普通蛋鸡节约饲料15%以上。在河南、河北、安徽等贫困地区推广养殖节粮型蛋鸡500万余只,实现增收6000余万元,客观带动数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杨宁还带领团队针对大别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特点、产业特色等,为各地产业扶贫“开方抓药”,帮助金寨县、霍邱县等贫困县脱贫致富。同时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保障“金鸡产业扶贫计划”顺利实施,带动5万名贫困人口增收,开创了养鸡产业扶贫新模式,助力4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沃德188的成功研发,让中国实现了和国外育种公司‘并跑’”。由杨宁教授培育的“沃德188”作为我国第一批通过审定的三个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之一,填补国内快大型白羽肉鸡自主品种的空白。商品鸡42天出栏,平均体重2.8kg以上,料肉比1.6:1以下,全程成活率96%以上。

“沃德158”等白羽肉鸡品种,突破白羽肉鸡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瓶颈,打破了国际育种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开启我国肉鸡产业种源自主的新时代。

正是像杨宁教授等一批批农大人的艰辛努力,让“脱贫”与“致富”同时有了加速度,也生动地展示了农大精神在科技领域的无穷魅力。

开创高校参与驻村扶贫新模式

一栋栋整齐颜具瑶族风格的干栏式楼房在绿树掩映中,露出星星点点的屋顶,在阳光照射下,如同绿海中闪光的宝石。走进勐腊河边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养眼的清凉。这个过去在勐腊县穷出了名的瑶家山寨,如今家家户户都经营着客栈——瑶族妈妈的客房,呈现出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动人画卷。

这里成了驻村扶贫的成功案例,更成为驻村扶贫队伍的参学习模范村。在云南河边村,李小云教授与贫困农民共同生活,在扶贫“最后一公里”开展实践创新,摸索出以主导产业拉高贫困人员收入为特点、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生活、村庄社会治理等方面改变了这个绝对贫困试点村的面貌,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和驻村帮扶的经典案例,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赞赏。

2022年7月,李小云教授再次去云南的村子里调研,查看他所指导的乡村振兴创新试验项目的进展,昆明市的雁塔村、麦地冲已经是周边小有名气的旅游村,临沧市萝卜山村的“农品市集”迎来首次营业,昭通市的大苗寨村、石水井村和范家坝村的核心试验区刚刚建成。李小云给这些村庄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共同点是在乡村建立更现代化的产业,并且培养农民管理者,这样才能“把城市的动能带到乡村”,让乡村在市场经济中更加受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在驻村帮扶下成功脱贫摘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智识的种子散播在偏僻贫困的乡村,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他们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了西南边陲山村的田间地头,用心研究深度性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创新高校参与驻村扶贫模式,彻底改变了贫困山村的面貌。

在河北桑岗村,师生积极开展“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与贫困农民同生活、同劳动,为贫困小农户构建“巢状市场”理念,借助新媒体等手段,用农民们最熟悉的方式帮助他们将农产品卖出穷山沟,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村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在豫西宝乡村,积极打造以传统文化资源+生态农业导向+合作组织支撑的一体化乡村建设体系,探索出可持续性的扶贫新模式。

用真情与责任造福七彩云南

2013年,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安排,在已有11年合作基础上的中国农业大学成为帮扶临沧市的牵头单位,并定点帮扶镇康县。

十年来,中国农大与镇康跨越千里,同心同向,用实际行动把“担当”写在临沧大地上。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人才与信息等优势,以“真情真意”的关怀、“真抓实干”的举措,“真金白银”的帮扶,打造了深层次、立体式、全方位扶贫体系,书写了定点扶贫的“高校样本”。

现如今的临沧与镇康,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村村通上了柏油马路,家家喝上了洁净水。眼前一幢幢小楼依山而建,一条条马路宽阔整洁,一片片坚果林、咖啡林、甘蔗林向山顶延伸。百姓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也能从狭窄破旧的老房子搬进舒适漂亮的小楼。

依托建设平台激发内生动力。学校按照“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为原则,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并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 “教授服务团”等平台,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挂职干部选派、公益捐赠等工作,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点对点实打实地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被当地称为“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培养“一懂两爱”农业队伍。学校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总体思路,高举党建扶贫一面大旗,选择优先帮扶木场乡和忙丙乡这两个镇康最贫困的乡镇做试点示范,建设“教授服务团/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团”三个平台,提升发展马鞍山普洱茶、冬桃、中草药、野山茶四大特色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扶贫“1234”模式,激发了基层党员群众内生动力,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员群众,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高效助力农民增收,给临沧全市人民、镇康全县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形成科技小院扶贫新模式。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落户镇康县木场乡,针对木场乡冬桃、蜜橘等产业的生产问题,推广示范新技术,传播新理念,进行点对点、人对人的精准扶贫,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

在脱贫攻坚期间,张福锁团队已在全国建立了127个科技小院,覆盖45种作物产业,示范面积上千万亩,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推广应用技术5.6亿亩,实现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共赢,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育人与服务相结合,发挥农业高校理论研究优势,调动全校力量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精准扶贫等系列战略任务,结合农业特色和研究基础,积极输送专业的对口服务,让学子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认知社会发展。

从农科学子的联合实践活动到农大博士生深入基层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扶贫攻坚,从大学生群体和社团寒暑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到红色“1+1”科技扶贫和假期农校,中国农大的学子学以致用、行以践言,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服务脱贫攻坚和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积极开展支边、支教、支疆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深入农村开展对口服务活动。他们走进祖国广袤的乡村、深入一线,在实践中认识农村、了解农民、学习农业,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贡献农科学子的力量。

201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积极倡议下,全国43家高校的农学院成立“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形成了一个聚焦全国贫困县脱贫摘帽、助力扶贫攻坚为主要目标的农业高校联合体,汇聚一支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扶贫志愿者队伍。这一行动吹响了全国农科学子积极投身和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冲锋号角。

自联盟成立以来,全国农科院校累计组建小队1200余支,奔赴全国1010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共组织1290余名指导教师、13000余名农科学子参与联合实践行动,深入扶贫第一线,助力精准扶贫。《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走进乡土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丛书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彰显了新时代农科学子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构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校范式。学校农学院以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通过办学机制创新,聚焦精准扶贫,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党支部带团支部,党员带团员”“理论与实践结合、老师与学生携合、学校与地方联合”的“三带三合”模式,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倾心助力脱贫攻坚。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面向时代需求设立精准扶贫研究生专项、吴桥1+3农业硕士专项、本硕混编中国乡村振兴和种业菁英班,探索精准扶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提供资源和动力。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灵丘县开辟有机旱作助贫道路与模式,开创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品牌,助力灵丘实现脱贫摘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业大学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矢志奋斗的初心与使命,扎根充满希望的农村田野,坚守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心,为农业插上牢靠的翅膀,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农大智慧,再创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记者:马文哲

素材来源:中国农大新闻网

编辑:孟祥慈

责编: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