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以水利之专长·谋乡村之振兴”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了“以水利之专长·谋乡村之振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由学院教授佟玲带队,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陈昱东担任队长,队员包括在石羊河实验站学习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
认真回顾走过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9月的西北大地被金色的希望笼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全国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重温红色记忆、讲述感人故事、阐释党史启迪,为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了光辉典范。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上了本次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旅。本次实践的主题为“以水利之专长·谋乡村之振兴”,由学院教授佟玲带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陈昱东担任队长,队员包括在石羊河实验站学习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
“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背靠祁连山脉,这里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
“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赞叹陇原大地。巍巍祁连埋忠骨,西路红军强渡黄河挺进河西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惨烈的悲壮篇章;誓把“黄龙”变绿洲,八步沙六老汉书写了戈壁大漠上的绿色传奇;“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脱贫攻坚奔小康。
黄河水浇灌,科技力量酝酿绿色新希望
一汪黄河水滋养了古浪的一方水土,在5号调蓄水池前,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向实践小队介绍了全县水利发展情况,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区1号调蓄水池工程是古浪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改善黄花滩移民区农业生产条件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工程分别于2019年10月至今年10月累计调蓄水约537万立方米,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灌溉高峰期持续供水约317万立方米,有效提高了移民区供水保障能力,保障了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促进了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农业生产增收增效。
随后社会实践石羊河小队来到了古浪县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位于黄花滩移民区富民新村和兴民新村的产业园占地面积5157亩,共有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充分依托沿沙区丰富的资源禀赋,培育和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种植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让彩椒、火龙果和四季草莓为沙滩增添缤纷色彩。产业园可长期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5000多户群众共同发展,实现移民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小队成员走进了古浪越海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的串收番茄温室,温暖的阳光透过顶层的双层保温幕布,一串串新鲜欲滴的小番茄生长在超过5米高的根茎上,稠密而肥硕,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者,古浪越海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系统项目采用全球最尖端的温室建造工艺和环控系统,打造出规模庞大、种植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程度高的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代表了目前全球范围内设施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毕业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高级工程师马乐还介绍道,“温室的生态防疫系统采用有机方式,从欧洲引进了熊蜂用于授粉,投放瓢虫进行病虫害防治,全程不使用农药,节水量可以达到90%以上。”交流会上,实践团队成员与项目工程师们还就番茄等的作物模型优化进行了学术讨论。
易地搬迁脱贫富民,生态恢复美丽蝶变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他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讲到了“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石羊河分队来到富民新村,灰瓦白墙的新楼鳞次栉比,日光温室星罗棋布。村党支部书记向大家介绍了生态移民区发生的美丽蝶变: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伟业,党建引领,融合共建。干城乡富民新村共安置南部高深山区移民1379户4580人,于2020年底整村脱贫退出。富民新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新家园实现了异地搬迁脱贫之梦,2021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66.5万元,走在全省前列,富民新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正在大棚和日光温室里劳作的乡亲们进行了调研交流。村民们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自家大棚里的古浪香瓜、人参果、辣椒等,个个都是“土专家”、“田秀才”。富民新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重要指示。坚持产业振兴、稳岗就业、优化治理多向用力,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发展有支撑,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追寻西路军红色足迹,感悟绿洲愚公精神
巍巍祁连,丰碑永存。踏入古浪战役纪念馆的那一刻,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身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1936年11月16日至18日,红军西路军9军与马家军在古浪城展开激战。此战红军西路军9军遭遇惨重伤亡,伤亡2100多人,西路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学史崇德,就是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西路军是英雄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立下了“除了烈士,只有战士”的英勇誓言。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永远值得尊敬和纪念。在庄严肃穆的西路军纪念碑下,团队成员黄航行表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要传承共产党人红色的信仰,在试验地洒下金色的希望,为国家高水效农业绿色发展凝聚青年力量!
随后,团队一行来到了八步沙林场,如今的八步沙,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郁郁葱葱,林草丰茂。而在20世纪80年代,气候干旱缺水和过度开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八步沙又是腾格里沙漠南缘最大的风沙口,沙漠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讲到,如果土地被风沙埋了,农民的生路也就被埋了。沙尘暴带来的伤害在郭老那一代人身上的印记永远无法抹去。而对于当时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农民来说,走治沙这条路是非常艰难的。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当地六位老汉在合同书上摁下红指印,誓要把“黄龙”变绿洲。四十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养护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黄沙漫野到茫茫林海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石羊河团队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与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石银山进行了座谈。郭万刚向团队介绍了今天的八步沙集体林场,林场目前种植了十几个品种:沙枣、榆树、梭梭、花棒、柠条等,多种多样的沙生植物,提高存活率的同时,形成高高低低的生态防风墙。他表示,近十年来八步沙没有刮过8级以上的大风,今年春季已完成了3万亩的治沙造林,秋季还要完成2万亩。“现在的古浪山清水秀,我们很有成就感,这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社会各界对八步沙的关心和支持。这就是人定胜天的力量,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守护这片绿洲!”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讲师黄航行以“传承兴农梦,献礼二十大”为题开展了宣讲,宣讲以中国农业大学的“红色基因”为出发点,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的精彩故事,主要讲述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团队在甘肃武威“节水、护水、治水”的故事,以点带面彰显出中国农业大学在奋力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的辉煌事迹。
伟大的时代需要传承伟大的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投身于石羊河研究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初心使命,也领悟了“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精神。作为新时代新农人,我们要有‘永远在路上’的劲头,埋头苦干、奋勇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国家高水效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供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供图: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孟祥慈
责编:于哲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