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从更高层次建立全新粮食安全观

科技日报 2022年12月13日 报道 浏览次数:

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世界农业强国的首要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些论述对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新理念、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定义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够买得到又能够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关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可以从时代性、全面性、系统性三方面分析其重要意义。

从时代性而言,我国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4%的阶段,已经实现了口粮(小麦和稻米)自主供给绝对安全,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在这个新阶段,必须从更高层次建立全新的粮食安全观。

从全面性而言,传统的粮食安全观主要集中关注本国的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物的供给能力,而当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样化、多元化的食物需求不断增加,以“吃得饱”为主的粮食安全观要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大食物安全观逐步转变。

从系统性来讲,常规农业时期的粮食安全主要关注粮食生产系统,而未来的粮食安全需要从“生产—消费”全链条角度、从“国内—国际”系统角度、从“生产—生态”系统角度,重新考虑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是食物生产大国,也是食物浪费大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率约为7%,蔬菜、水果等食物产后损失率则更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消费习惯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主要与农产品储运设备与技术水平、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等因素有关。

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食物增产”的意识,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反对食物浪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产后减损重大设备与关键技术的研发,着力构建与农业生产大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产品产后供应链、加工链、流通链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主要粮食供给为主导的食物供给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要全面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多元化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吃得更加健康”的食物消费需求。

在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的前提下,从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力,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逐步构建形成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微生物要食物的多途径、多元化食物安全供给保障体系。

多元化食物开发的根本手段是科技创新,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调整科技领域布局,注重培育生产所需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品种,突破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场景下健康食物资源的挖掘利用技术,突破未来人工合成食品开发技术,深度开发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海洋食物、沙漠食物等食物资源。

《科技日报》2022年12月13日6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