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中国农大教授刘俊峰:揭秘大国植保体系

新京报客户端 2022年03月1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仲春时节,万物生发,大江南北广袤的农田,渐次进入春耕春管的关键阶段。春华秋实,颗粒归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一粒粮食的收获,都来自于一点一点的汗水和辛勤,尤其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极端天气变化莫测、病虫草害频频发生。

14亿人的粮食安全,面临着重重危机,如何在种种困境中,保障粮食的生产?从上至下、覆盖全国的植保体系,是大国农业应对危机、保障生产的重要基础。放眼全国,一套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建立的全国植保系统,一直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刘俊峰,揭秘这一套覆盖全域的大国植保体系。

刘俊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受访者供图

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新京报:今年的粮食生产形势严峻,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显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困难,能否介绍一下,当前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刘俊峰:目前农业重大灾害主要包括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草地贪夜蛾、蝗虫、稻飞虱、农田鼠害、突发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以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以水稻为例,水稻穗期稻瘟病流行风险大,此外,稻曲病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的态势,要注意兼治;对于小麦来说,今年主栽品种扬麦、宁麦系列对赤霉病抗性不强;栽培方式以“稻-麦”轮作、免耕或浅旋耕直播方式为主,播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有利病害流行。

新京报:去年夏秋之间,北方连续遭遇洪涝灾害,导致1.1亿亩冬小麦晚播,这是否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

刘俊峰:发生洪涝灾害后的农田,特别是坡地,被雨水冲刷后,肥沃的土壤会被带走,良好的耕作性会被破坏,地势低洼的地方被雨水浸泡,生长的作物根系容易受其危害而腐烂,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进而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可能诱发新的病虫害。

五级植保体系

新京报:我们在应对农业风险,尤其在植保方面,有哪些准备?

刘俊峰:植物保护工作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49年在农业部内设置病虫害防治司,以后逐渐在各地建立数以百计的病虫防治站、植物保护站、植物检疫站、病虫测报站,成立统领全国植保行政与技术管理的植物保护局,再到增设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组建全国植物保护总站,逐步建立了贯通国家-省-市-县-乡的五级植保体系,全面支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能力。

新京报:据了解,我国的植保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较为完善的,它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刘俊峰:这套植保体系,包括从上到下的各级植保机构,甚至是农业机构,在过去数十年中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包括改治并举、源头治理、联合监测、抗性治理、阻截防控等。破除了千年蝗灾、力克小麦条锈病、阻截草地贪夜蛾、严控马铃薯甲虫疫情蔓延,实现了对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持续有效控制,为稳定粮食生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四级农业自然灾害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每到年初,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都会印发当年的防控方案,这一方案是怎样形成的?

刘俊峰:这个技术方案制定之前,需要提前调研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当时的虫卵、病原体数量、分布范围等情况,然后组织不同专家进行探讨,制定防控目标,防控策略,防控重点以及防控措施。

新京报:今年的防控方案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有哪些?

刘俊峰:全国不同地区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在水稻和小麦上,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在小麦上,今年要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等常发病虫和茎基腐病等新上升病虫。在水稻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总体中等发生,应做好这几类病害的防治工作。

新京报:你提到了“偏重发生”这个概念,我们注意到,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防控方案中,也多次提到“偏重发生”,农业灾害的程度是否有分级,是怎样的标准?

刘俊峰:偏重发生,是对发生程度的表述,意思是需要重点普防,不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当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时,根据发生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则可以分为特大灾(Ⅰ级)、大灾(Ⅱ级)、中大(Ⅲ级)、小灾(Ⅳ级)四个级别。以特大灾(Ⅰ级)为例,如果发生涉及半数以上区县的区域性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或占受灾区域耕地总面积50%以上,且其中大部分可能成灾,部分农田可能绝收,或是饲养动物、鱼类因灾损失率达30%以上的自然灾害事件,就达到了特别重大(Ⅰ级)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级别。

植保体系一直在变

新京报:近些年来,极端天气、外来物种入侵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化和威胁,从植保的角度看,现在的农业生产和以往相比,是更容易还是更难?

刘俊峰:植保体系、植保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比如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之所以危害大,是因为它们繁殖迅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且由于缺少天敌制约,往往肆意生长为当地新的优势物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长期存在,如草地贪夜蛾、沙漠蝗等,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对于植保防治来说,破坏了当前的生态平衡,增加了对病虫害防治的难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植保工作者也一直在加快构建植物保护体系新格局,推进接续科研、融合产业、传导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集成创新,打造管理中枢化、应用一体化的植保大数据平台,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有哪些新的技术和变化?

刘俊峰:植物保护新技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将植物保护新技术引入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例如三诱技术的应用,包括杀虫灯技术的应用,黄板的应用,性诱技术的应用;另外通过阻隔技术可以将虫害隔离出种植区域,降低害虫数量,减少其对于农作物的伤害。还有数据库技术,它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库储存、筛选植物信息来达到解决植物保护相关问题、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人工进行作物抗性基因诱变,加速进化植物的抗病基因,以适应当前的病虫害。因此,应当大力推广这些新植物保护技术,不断对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新京报客户端2022年3月16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