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气象局网站 2022年04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观点: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这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应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和气候适应型农业建设,为我国粮食安全、“双碳”目标协同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国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象灾害发生频繁。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农业在应对复杂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等级系统,先后完成各级综合农业气候区划、各种作物和畜牧业的气候区划以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划等;20世纪末,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到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中。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实现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合理布局,保证了作物的气候适宜性,为作物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学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作物结构不断优化,比如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不断增加,有效利用了区域热量、降水、光照等气候资源,使得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527.3公斤/公顷增长到了2021年的5805.0公斤/公顷,极大地保障了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稳产增产也更有保障。近些年来,气候变暖为种植带北移、作物面积增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4496.5万公顷增长到2020年6916.1万公顷,农业受灾、成灾面积在2000年以后不断下降。

气候变化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在农业应对复杂气候及气候变化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我国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全球农业源温室气体占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5%,农业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的贡献占人类活动总贡献量的50%和84%。水稻种植和氮肥施用分别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的重要排放来源,而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相应氮肥用量高,因此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减排压力与挑战。

与此同时,因农业生产的高暴露度特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农业生产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伴随着气候变化,我国气候风险指数趋于上升,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也出现部分地区因过度利用气候资源,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2004—2018年北方地区平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较1978—2003年大幅增加,贡献了全国87.2%的增产率。然而,我国北方地区农田土壤呈现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耕地与气候、水资源的耦合度不断下降。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保障粮食安全

面对气候变化给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合理施策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

首先,要正确认识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减排增汇两大任务。农业具有三重属性:农业生产既是粮食的基本来源,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还是碳汇的重要领域。其中,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是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在中国,解决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因此,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应正确认识农业生产的三重属性,协同推进粮食生产与减排增汇两大任务。

其次,科学减排,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有效控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减排潜力:氮肥利用率增加1%,能够减少相当于250万吨标准煤的碳排放量;改善反刍动物饲料配方,甲烷排放可以减少15%~30%;稻田间歇灌溉能减少30%的甲烷排放;施用缓释肥,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能够减少50%~70%。因此,要下大力气改变现在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生产模式,努力向优投入、高产出、低排放方向努力。同时,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可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再者,科学适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长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同时,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加大,世界粮食储备水平大幅下降,加大了我国对外粮食进口的难度。从中短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主要农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加大。对此,应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农业建设。积极把握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规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最终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最后,要加强协同研究,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如何既能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努力方向。要弄清楚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建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与风险预估技术体系;加强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规律研究,建立“粮食安全”+“碳中和”的农业减排增汇体系;加强气候变化减缓增汇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与示范,集成面向气候智慧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体系,推进农业转型,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中国气象局网站2022年4月1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