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陈文新:青山踏遍守初心

中国教育报 2022年04月0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原文编者按:又是一年梨花白。又有一批大师永远地将背影留给了我们。

    生于艰苦而不屈,历尽磨难而愈强。他们大都成长于国家民族动荡之时,国弱民贫的困顿,使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干法选煤、根瘤菌固氮、光纤通讯……他们用青春和血汗换来的科研自主创新,推动了共和国一步步地前进;诗译英法、谱就中国人自己的音乐……他们坚持文以载道,以坚定的文化理论自信,让世界与我们美美与共。

    漫漫人生路,他们用不息的奋斗擦亮了生命的火烛。烛光不灭,他们的背影虽远不逝。

在您之前,根瘤菌——这个深藏在土壤中,和豆类作物根系共生、可以固氮改良土壤的微生物,在中国罕为人晓;在您之后,中国根瘤菌研究已硕果累累。

1954年,在您即将前往苏联学习时,毛泽东主席邀您去家里做客,给您讲了豆科植物固氮是通过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变成肥料,他说,工业和农业都应该多利用空气。这是您关于根瘤菌的第一课,也是您确立初心的一课。

自19世纪发现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以来,人们知晓了根瘤菌能在许多豆科植物的根或茎上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其所需的氮,并在极大程度上改良土壤结构。可是,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有哪些共生关系,如何提高根瘤菌的固氮效率?您知道,有很多问题还有待研究。

然而,与遗传学、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相比,根瘤菌在当时并不是热门,甚至是个既艰辛耗时又偏僻生冷的方向,可是您坚信,这“冷学问”里有“大名堂”。

您的工作,是从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开始的。您曾说,“天山南北、五指山麓,只要有可供研究的素材,我就会去考察”。30多年来,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您带领学生走遍了全国700多个县、市,采集的植物根瘤达到一万多份,发现了一批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为根瘤菌研究攒下了一份厚厚的“家底儿”。

板凳要坐十年冷。1988年,经过8年枯燥、烦琐的实验,您发现了根瘤菌的一个新属——“中华根瘤菌属”,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您还率领课题组在对2000株根瘤菌进行多相分类研究后,又相继描述并发表了另一个新属——“中慢生根瘤菌”和15个新种,占1984年以来国际上所发表根瘤菌属的1/2、种的1/3。

几十年青山踏遍,您始终想着,要让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观察到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您知道,利用好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是从源头上解决氮肥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丰富的根瘤菌种质资源、成熟的根瘤菌筛选理论和技术,您带领团队和同事在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河南等地进行了多年田间试验与示范推广,实现了根瘤菌对豆科植物氮素需求的精准匹配。

“我过去做的是基础工作,理论要为实践服务,我不能让那么多株菌老死在库里。”您用拳拳之心诉说着对根瘤菌研究事业的不懈追求。

40多年来,您带出了新中国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细菌分类人才。由您创立的中国农大根瘤菌研究中心,也将继续带领我国根瘤菌分类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5日2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