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

中国科技网 2022年05月13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提出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乡村大讲堂 ▪ 政策对话系列2”——“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上,中国人民大学原二级教授温铁军表示,把产业留在县域,才能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的收入,才有农民得到长期财产性收入的机会,把产业留在县域,就有一个何处落地的问题,目前县域城镇化应该是产业留在县域的地域载体。城镇化和产业留在县域,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针对本次县城城镇化,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认为,这是近年来总结城市化经验,根据现实做出的合理调整。

这些现实就包括人口流动状况、农民意愿选择等因素。“人口流入地区只能保证人口就业、获得收入,但不能保证落户。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县城落户早已放开,基本不存在限制。与此同时,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价高,与户口绑定的子女上学也是个难题。这使得在家乡县城长期定居成为现实、理性的选择。”李铁表示。

根据李铁团队对农民工在城市置业的长期调查,十年前在城市有购房能力的外来农民工只占1%,最近两年上升到25%,置业地点主要在县城。李铁称,之所以要进县城,一是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二是为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在县城解决留守子女、农民定居问题,是尊重现实的政策选择,也是一个大趋势。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看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反映了城镇化战略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过去高速城镇化,转向高质量城镇化;二是从过去更多注重异地城镇化,转向关注就地就近城镇化;三是从过去更多重视地级以上城市发展,转向以县城为支撑的城镇化。

“转型的背景,需要引起重视。比如,过去多年,中国实行市管县的体制,本来希望市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但很多地方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有些地方反而形成‘市掐县’。如今,县城数量较多,人口规模也有所扩大,基础设施也在完善,承担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是未来吸纳人口的重要载体。”魏后凯表示,再比如,过去的城镇化出现了大城市、小城镇两极分化的趋势,县城城镇化恰好可以打破两极分化倾向,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此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近年来在10个省、300多个村庄所做的乡村振兴大调查,农村劳动力愿意就业的地方,县城和县级市是首选,达到33.6%,地级市排第二位。

魏后凯指出,既然城镇化战略转型为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那么考虑到过去城镇化从规模来看所出现的两极化,就意味着不能把所有的资源都过度集中在县城。既要发挥县城的中心作用,同时也要处理好县城与一般城镇之间的关系,防止在县域内出现新的两极化。

关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魏后凯认为,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靠城镇化可以减少农民,这是乡村振兴,也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虽然应该走内生型乡村振兴道路,但离不开外力推动,这就需要鼓励资本下乡,一定要让资本跟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出现“只有老板赚钱、农民不赚钱”的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就当前中国所处的城乡转型阶段,赞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不过,需要避免两极化,既要避免原先的单向城市化思维,又要避免将中国城乡转型路径拉回县城。“就城乡转型的基本规律而言,已经制定的都市圈发展战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守英说。

本期对话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主持。

中国科技网2022年5月13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