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2022新京智库峰会聚焦三农话题 官员学者献策乡村振兴

新京报客户端 2022年05月2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 耿子叶)2022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区域冲突、全球疫情等多种因素不断影响我国的三农发展,粮食安全、乡村发展、农民富裕等三农问题,如何应对重重挑战?

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乡村分论坛。

在5月26日举行的“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乡村分论坛上,以“振兴·共富·向新”为题,众多官员、学者、乡建实践者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带来破解当前乡村振兴难题的“济宁路径”,三农专家温铁军讲述了生态乡村发展路径,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探索人才匮乏破局之道,农业科学家梅旭荣畅想“手机种田”的未来,三农学者党国英辨析共同富裕和平均主义,乡建标准创新者李响,则分享乡村未来社区试点经验。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产业的繁荣,乡村人口流失的现状就难以改观。在济宁,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林红玉介绍,济宁市每年都会拿出一亿元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并建立了市、县、乡的三级辅导员队伍,激活农业发展。在云南和湖北多个村庄,李小云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落后的乡村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说,“我们在农业食物系统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路径非常通畅。这也是为什么把农业的基础地位,称为蓄水池、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原因。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城市就业率下降,农民返乡不离土,为国家创造就业,提供了极大的缓冲空间。”

2022年,新冠疫情、区域冲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局势。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从原本的外向型经济,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格局下,乡村正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和无限的空间。

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乡村的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说,“乡村的物业和资源型资产的开发,将会构成国债带动基建、房地产之后,经济发展的第三资产池,有力地支撑国家经济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做战略转型。”

从城市化到乡村振兴,再到城乡融合,县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梅旭荣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到65%左右,农业生产主要满足城市需求,产业布局、市场等主要在城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同样息息相关。其中,县域在解决大城市病、生态发展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空间。”

乡村振兴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愿景正越来越近,但同时,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仍旧存在差距。

共同富裕究竟是怎样一种愿景,又该如何实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把效率、平等和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的社会福利分配状况,其中效率尤其不可偏废。他表示,“社会福利的含义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个是可支配的私人收入,一个是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把这两方面工作做好,就能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状态,把效率、平等和社会稳定统一起来。”

社会公共服务的提升,有赖于政策、制度的完善,而可支配收入如何提升,尤其是在过去的发展中,收入提升较少的农民,如何增收致富?

在济宁市,一些新的尝试正是进行,林红玉介绍,位于济宁东部的钓鱼台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收入达到126万元,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逆袭成了“百万村”。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正在济宁及更多的地方成为现实,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除了政策的完善之外,更有科技的力量。梅旭荣介绍,“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年均达到了3.26%,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是78%。在未来,用手机种地,享城市生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能实现的情景。”

“手机种地”的背后,是不断进入乡村的农田的数字技术,这些技术,正在改变着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

SUC联合国可持续城市与社区项目执行主任李响介绍,从2019年3月份到2021年年底,SUC人居智库团队走访浙江衢州六区县50多个行政村,编制完成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指标体系建设指南,这也是全国首份乡村未来社区地方标准。其中,试点之一的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通过两年的建设,从一个以养猪业为主、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大村,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区化新乡村。“出去的人回来了,城里的人进来了。”李响说。

新京报客户端2022年5月26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