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21财经客户端 2022年05月2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

郑菲(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助理)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针对“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贡献突出。但当前外贸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必须继续贯彻落实“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的总基调,立足国内大循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内外贸高质量发展。而打通内外贸的核心则是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就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部署。在新冠疫情扰动的背景下,全球外贸市场不确定性增多,贸易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外贸企业充分利用两种市场,拓展企业市场空间,助力外贸企业实现内外贸市场平稳切换。《意见》从4个方面提出15条工作措施。一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制,加强规则对接,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等5条措施。二是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内外贸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等3条措施。三是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制度高地,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完善内外联通物流网络等3条措施。四是完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强化组织领导等4条措施。

在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实施主体,新冠疫情导致出口受阻确实增强了企业外贸转内销的动力,但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首先,在产品认证标准和流程上,内外贸就存在较大的不同。对于一些产品而言,国外有相对清晰的认证标准,整个流程也更简短。以医疗器械为例,国外相关认证最长只要3个月,但国内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最快也要半年,市场监督管理严格,后续的检测与备案登记也相对复杂。其次,对于多数外贸企业来说,内销的整体环境所面临的竞争都是更激烈的,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透明或完善的地方。而且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开拓内销市场的打法也较为陌生,要重新开辟国内的销售渠道并摸清门道,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还需要构建匹配的人才团队。这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挑战。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也会给监管部门带来挑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产品和服务标准的统一,要求推行统一的认证体系,这将使难以达标的企业被市场正常淘汰,但也可能会随之导致市场上的三无产品增加。监管体制需要尽早适应国内市场将要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统一标准还意味着许多企业需要舍弃低标准的产品生产线,如何降低企业实施一体化的成本,如何提供金融支持能够更有效地鼓励企业参与内外贸一体化进程,需要更多的试点。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质增效,一方面需要打造数字化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优化内外贸发展环境。通过加快数字化发展,在推动商产融合中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数字化改造,支持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鼓励内外贸企业与国际物流企业战略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强化数据赋能和产业协同,打造支撑内外贸一体化的海外平台。在监管方面,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和内外贸政务服务统一化和便利化。

另一方面要抓好产品标准与监管规则的完善。完善法规制度,形成相关的问题清单与需求清单,消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制度性障碍与隐性壁垒,促进公平竞争和内外贸法律法规制度衔接;积极采用通过开放和透明程序制定的国际标准,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进中外标准互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行业、分类别推进实施内外贸产品的同线同标同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培养内外贸一体化专业人才也不可忽视。针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调整人才评价考核体系,避免过分注重外语水平和考试成绩,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对专业人才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协调推动企业与院校对接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设置内外贸一体化类专业,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内外法律、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

21财经客户端2022年5月27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