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中国土地学会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系列主题活动

自然资源报 2022年06月0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报讯(记者 赵婧)今年5月30日是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土地学会以“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在实践中发展壮大中国土地科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十几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土地科技工作者谈初心、论科技、望未来。这次系列主题活动包括“青年科技工作者说”、土地科普大咖圆桌会议、最美科技工作者座谈、回忆老一代土地科学家、土地科技进矿区、土地科技助力黑土地保护和寻访耕保少年等7个环节,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土地科技主题交流盛宴。

“作为新一代土地科学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奋进,胸怀家国,立足中国土地国情,讲好中国土地故事,在实践中发展壮大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白羽萍等10位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土地科技工作者代表,表达了在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拼搏奉献的决心与担当。

在土地科普大咖圆桌会议环节,6位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分3组分别从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的角度,畅谈科技如何支撑耕地保护红线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王军、浙江大学教授吴宇哲、南京大学教授黄贤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宇振荣和朱道林、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贾克敬,分别针对土地科技创新的前沿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少年时代挨过饿,大学时期知其难,职业生涯行更难,在随后的国外访学、国内调研中,我不断反思反省,深刻感受到粮食安全极其重要、耕地保护任重道远。”在最美科技工作者座谈环节,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分享了潜心钻研耕地红线科学40年的体会。中国农业大学副研究员汤怀志、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少帅结合工作经历和业务领域,畅谈了对坚守耕地红线的初心和建议。

“一段尘封的历史,记载着一代人、一个团队砥砺奋进的故事。他们从青葱年少到银发暮年,点点滴滴折射着爱国、敬业、务实、忘我的永恒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华夏大地的土地学科才能根深叶茂,交融发展。”说起留苏土地专家林增杰,与会者无不表示敬佩、折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吕萍回忆了林先生对我国土地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籍管理、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贡献。

在土地科技进矿区环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白中科从学习土地复垦谈到土地复垦学科的建设与传承,从矿区土地复垦调查试验谈到我国黄土高原特大型矿区土地复垦的应用成效。他表示,土地复垦地域性强,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借鉴,“30年来,土地复垦学者持续研究、摸索出的应用范式,在我国黄土高原和内蒙古草原的100多个矿区得以应用,发展了我国矿区生态修复科学”。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子忠、博士后王力、博士生王影和张帅等年轻一代常年扎根梨树实验站,攻坚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我国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这次活动还邀请了14年前参加“亿万少年手拉手,共同呵护饭碗田”征文活动的广西大化县第二小学的师生代表,以及广西自然资源厅代表。当年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蓝霞老师说:“一晃已经过去14年了,但是我们不忘初心。如今,我们依然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孩子们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耕地,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

“全国土地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前辈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矢志不移、长期奋斗,开启向土地科技高峰奋勇创新争先、实现自立自强的新征程。”郧文聚在活动闭幕式上用“情、深、意、长”4个字作了总结,“青年土地科技工作者庄严表态,社会青少年热切响应,激情澎湃;专家学者对土地科技创新的前沿把握深刻,对守正创新、自立自强的科研道路认识深刻;土地科技发展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次活动是科普宣传,更是宣誓动员,开启了新的长征”。活动最后,全体土地科技工作者一起呼吁:“矢志守红线,一起向未来。”

《自然资源报》2022年6月2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