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重拾民间对话的精神和方法——评韩长赋同志《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

北京日报 2022年07月1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李小云

作者写作《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所基于的三农情怀、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以及深入基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使得本书鲜明区别于国际上既有的基于农业讲述全球化故事的传统文本,比如《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棉花帝国:一本资本主义全球史》《鲜花帝国——鲜花育种、栽培与售卖的秘密》等,从而凸显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新风格和新叙事,“一个个异域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也让我有了特别的机会和视角,来感知思考全球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那么,这种新风格和新叙事具体是什么呢?从内容上看,本书主要有三方面线索:

第一,注重深入民间基层,交流普通大众的生活。正如本书题目《我到访过的外国农家》所言,本书的主角是近50个国家不同类型的农家,他们既有欧洲的小庄园、北美的大农场,也有非洲的小农、南美的渔村,以及东亚的农协等。所访之国,只要有机会,作者必去拜访当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从事不同行业的农业生产者,就像是在东北大炕上盘腿唠嗑般亲切,主客互相娓娓道来、席间谈笑风生。现在我们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我自己也从事多年的国际发展合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从基层做起,了解民生,做到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难但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以历经60年变迁的国际发展治理体系为例,当前的治理体系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的建设,这固然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随着宏观制度的不断累积,尤其在繁冗官僚体系影响下难以长期深入基层开展对话和调研的挑战下,许多国际制度难免落入既有权力结构的窠臼,难以真正有效服务于普通大众的需求,产生了经典的援助有效性的问题。由此,重拾基层调研、注重民间对话的精神与方法在高层次对外开放中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第二,注重平行经验分享,促进发展合作和文明互鉴。访问各国农家的过程不仅是各国文化和家常融通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发展经验与发展知识流动的过程,这种经验与知识有时是有形的物种,比如书中提到塔吉克斯坦的葡萄和伊朗的石榴曾经都是通过张骞的西域之行引入中国,而中国的水稻、茶叶等通过国际交往走向世界。由此可见,这些发展经验和知识的流动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且不具有附带条件性、干预性和知识的建构性。相反,这些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双方的文明互鉴、双向启发和经验的适用性,即在双方互动场域中拓展开放的公共空间,从而让双方有动力、建机制能有机融合本土现状与国际经验,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先进,要考虑适用性。我称之为平行经验分享,主要体现在经验选择的适用性、互动交流的开放性,以及形成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价值。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十多年在非开展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经验示范过程中的概念提炼,对于理解当前中国开展新型国际合作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互不干涉、平等互利等原则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平行经验分享的双向启发和参考,国际体系能够孕育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知识库与解决方案。

第三,注重农业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议题中的重要性。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是,本书聚焦农业看世界,透过世界各国看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多样性,关注由农业的生产、贸易与合作所形成的全球粮农共同体的可能性,并指出,农业发展对一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稳定有核心支柱作用,农业发展合作对创造一个优势互补、和平稳定的世界也同样至关重要。在这个全球农业体系中,中国既是国际经验的学习者,通过乡村振兴继续推动现代化,同时也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尤其通过其广大的消费市场、国际贸易和发展援助等做出独特的贡献。通过世界各国农家的实地走访和对话,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作者尝试性地将“三农问题”这个叙事框架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比较和应用,并指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民吃饭,对世界任何执政集团来说都是明智之选。”作者同样对“和平与发展”的叙事框架进行了不同区域国别的对比理解。

当前,发展议程一直是国家面向国际社会所倡导的优先领域,而农业农村发展则是“发展优先”议程中的优先关注点。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其中,农业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仍是其优先关切八个领域中的重要领域。但长期以来,全球农业、国际农村发展研究、涉农国际事务人才培养,以及相应的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等基础都相对薄弱,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让全球农业、国际农村发展的相关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进而促进全球农业中民心的交流与民生项目的合作,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日报》2022年7月18日12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