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全球仅有的四大块黑土地 保护开发各有何难点?

新京报客户端 2022年07月3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在地球上,有一个特殊的生态地带,这里四季分明,大部分区域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一种独有的土壤——黑土地。

在这个生态带上,分布着全球仅有的四大块黑土地,分别是北美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南美的潘帕斯平原,总面积不到500万平方公里。每一块黑土地,都是当地的粮仓,同时,它们也都有过开发、退化、保护、利用等经历,它们的经历,对中国黑土地的保护,又有何启发?

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城郊一处准备春耕的黑土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四大黑土,每一个都是粮仓

黑土地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宝藏,它只在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青草一年年枯荣往复,在表层积累成厚厚的有机质,千万年后,才形成了黑土地,每一厘米黑土地都需要数百年的积累。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黑土地位于东欧乌克兰大平原,面积为3.3亿公顷,其中俄罗斯南部有1.48亿公顷,乌克兰有0.34亿公顷。这一区域农业发展较早,在二十世纪初已形成规模,长期实行粗放经营方针,一直有“欧洲粮仓”之称,在苏联时代,该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占全苏的1/4,甜菜和土豆产量均占全苏的一半以上。

第二大面积的黑土地位于北美密西西比平原,其中美国境内有2亿公顷,加拿大境内0.4亿公顷,墨西哥境内0.5亿公顷。以美国为例,黑土地囊括了大部分玉米带和小麦带,是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被称为美国的“面包篮”。

第三大黑土地位于亚洲,面积为1.2亿公顷,主要位于中国的东北平原。在19世纪中期,才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垦。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开发,1950-1958年间,黑龙江省耕地增长幅度全国最高,比1949年增长32%。此后开发速度进一步加快,1978年,黑龙江省每年平均开荒20万公顷,总计开荒达593万公顷,也是这一时期,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第四大黑土地位于南美潘帕斯平原,面积1.05亿公顷,其中阿根廷境内有8900万公顷,乌拉圭境内有1300万公顷,巴西南部大约有430万公顷。阿根廷所占的黑土面积最大,是全球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黑土开垦达120年之久,大多用于种植粮食、油料、果树、饲料和纤维作物。阿根廷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大豆和向日葵,乌拉圭黑土区主要是用于放牧牛羊。

历史危机,黑风暴威胁黑土

相比中国,国外黑土地的开发普遍较早,因此也更早遭遇了黑土地退化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相继发生了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整个乌克兰,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厘米。

在北美,由于欧洲移民开垦土地,也很快发生了土壤退化。美国的第一场沙尘暴始于1933年11月,这次沙尘暴吹走了5厘米以上的表土。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卷走3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

在之后的时间内,黑风暴时常肆虐。1935年,一项美国野外侵蚀调查的数据显示,约0.2亿公顷的土地在黑风暴中失去了生产能力。同时,风蚀土壤与有覆盖的土壤相比,其团粒结构破坏严重。

南美的黑土地同样没有躲过危机,资料显示,早在16世纪初,欧洲列强就开始了对南美洲的殖民,此后数百年中,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大开发,牧场快速发展等,都加速了黑土地被侵蚀的现象。直到今天,南美黑土区的土壤侵蚀一直比较严重。

黑土保护,他们曾做过什么

事关粮食安全,黑土地退化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几乎在大规模侵蚀发生的同时,相应的保护工作就开始了。

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资料显示,在“黑风暴”发生后,美国就开始实施保护措施,包括政府、农业企业、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为保护黑土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美国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土壤保持示范点和土壤保持管理区,如1933年成立了应急机构——土壤侵蚀管理局,建立了许多永久性小流域示范区。到1935年,美国农业部成立土壤保持局,作为一个常设机构代替了土壤侵蚀管理局。同时,民间土壤保护者们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区中,以检验土壤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成效。此后,美国逐渐形成了保护性耕作体系,到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美国黑土区的75%以上。

乌克兰应对黑土退化的主要措施,包括轮作保留根茬、套行耕作、无犁壁耕地、在地缘种植高秆作物当围篱等。1999年,乌克兰政府提出该国近期农业亟待解决的25个研究项目,其中有4项与土壤利用保护有关。

在南美,保护与利用方面最基本的经验是顺应自然,不掠夺式生产,对土地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具体办法包括退坡还川,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3度以上的土壤作为牧区,种植牧草,坡度大的土地主要作为林地等。当前,南美黑土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已占85%以上。

专家观点 国外经验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相比国外,我国黑土地开发时间较短,开垦历史不过百余年,但开垦强度过大,退化危机也早已显现。近60年来,我国黑土区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黑土层平均减少了20多厘米。

“东北黑土地退化的程度和表现不尽相同,但共同特征是黑土层在‘变薄、变瘦、变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和国外相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作难度更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保护黑土地数量和质量资源的压力更大,而且在保护中,粮食产量还需要稳中有升。第二,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每户耕地面积小,且大多是分散的小地块,导致黑土地保护技术在技术实施、推广和政策制度方面都困难重重。第三,我国黑土地区域季风气候特征更加鲜明,地形漫岗漫坡洼地多样,土壤类型与特性空间上多变,对黑土保护和利用技术的区域适用性要求更高。”

在吸收借鉴国外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十多年我国东北黑土区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提出了三项建议,他说,“一是重视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科技研发,根据国外黑土区的先进经验,当前要特别重视以下工作: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或利用技术。二是系统规划,优化黑土地利用方式。以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观统筹规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合理恢复湿地面积,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科学确定水田和旱地面积、并开发低洼区的盐碱土地资源,通过系统资源调配保证黑土区的大生态安全。三是创新‘政策、市场、技术’一体的技术推广模式。以此解决地块分散、农业生产效率低、效益低、技术推广难度大等问题。”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新京报客户端2022年7月31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