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百年足迹(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前线客户端 2022年07月0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不到二七塔,不算来郑州。”走进二七纪念塔,拾级而上,可以看见一柄表面已斑驳的汽笛,静静地躺在展览柜里。将目光移至一侧的说明,上面写着:“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信号:三头汽笛”。耳畔似有近百年前工人的怒吼声响起,将人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郑州二七纪念塔

20世纪初,京汉铁路建成通车。这条铁路纵贯河北、河南、湖北三省,不仅是军阀吴佩孚军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大动脉。在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大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纷纷到铁路上干活谋生。然而,工人们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被迫着发出“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的愤怒呐喊。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在工人中宣传自己的主张,教育、团结工人进行革命斗争。在此背景下,京汉铁路成为中国共产党重点活动的地方。李大钊曾多次前往郑州给工人们讲学,为郑州的工人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外,他还成立了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坚持在斗争实践中教育工人。1922年,京汉铁路郑州机务处工人因机务厂长陈福海“任意剥夺工人的自由,对待工人如牛马”而举行了罢工。工人们发表宣言,列举陈福海16条罪状,提出提高工人地位等5项条件,得到了长辛店等地工人的支持。在这些实践中,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组织起来是战胜敌人的力量所在。由此,郑州的工人运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郑州也逐渐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召开。面对高涨的工人运动,军阀吴佩孚公然撕下“保护劳工”的假面具,派出大批军警阻挠破坏成立大会。工人代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会议被迫提前结束。面对镇压,领导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和各地的工人代表并没有退缩。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总工会临时总办公处迁移至武汉江岸,并于2月4日进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抗议军阀暴行。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时的代表合影

1923年2月4日,郑州分工会委员长高斌拉响三头汽笛,罢工的序幕在笛声中拉开。工人们听到罢工信号,在党组织和总工会的领导下一致行动。他们一面熄灯灭火、关闸刹车、中断通信,一面结成队伍,浩浩荡荡涌向街头,高呼“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的激昂口号。短短3小时内,长达2000余里的京汉铁路全线瘫痪,3万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实现了总同盟罢工。这次罢工刺痛了反动当局。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拉响罢工号角的三头汽笛

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和广大工人表现得无比坚强。反动派将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捆绑在电线杆上,强迫他下复工令。林祥谦宁死不屈,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上”,随后壮烈牺牲。京汉铁路工会法律顾问施洋在面对军阀枪口时慷慨陈词:“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万个施洋。我只希望中国的劳动者早点起来,把军阀官僚及其走狗一齐食肉寝皮!”在牺牲前,他身中三弹仍引吭三呼“劳工万岁”。惨案前后共52位烈士牺牲,300余人受伤,1000余人失去工作、流离失所。为保存革命力量,京汉铁路总工会和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忍痛于2月9日下令复工。至此,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也称二七罢工)落下帷幕。

林祥谦像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万以上。其中,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则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将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了顶峰。虽然惨遭失败,大罢工却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与此同时,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作为中国工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受到了诸多赞誉。罢工发生后不久,共产国际来电称,这一行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共产国际首任驻中国代表马林也对此进行了评价:“在未来的岁月中,2月7日将是一个反抗之日、示威罢工之日,到那时在自由新生的中国,人民将把2月7日作为一个最伟大的纪念日。”后来,周恩来将“二七大罢工”视为“中国大革命前的一次启蒙运动”。董必武还在纪念“二七大罢工”时题诗“虽败荣犹著,英光永世红”。

时至今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仍影响深远。从大罢工中孕育出的“二七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其精神内涵可提炼为“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先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此过程中,“二七精神”不仅成为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鼓舞一代代郑州人奋力前进,还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映照着党的初心使命。

“咚——咚——”,二七纪念塔的钟声穿过时空,整时响起。人们从红色故事中抽离出来,驻足倾听。在革命先烈们用生命践行理想、用鲜血浇筑梦想的原址上拔地而起的二七纪念塔,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历史的记忆,镌刻着红色的基因。自1971年以新的面貌落成以来,二七纪念塔就像一位岁月老人,见证着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而其所代表的“二七精神”,也在一代代郑州人中延续和传承。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前线客户端2022年7月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