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好耕保知识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2年07月0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方正飞

6月25日,一场耕地红线科普课程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会上,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的十名科普专员逐一交流汇报了精心制作的科普课程,深入浅出地展现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阐述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13位土地科学专家和科普专家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保护耕地、如何推进耕保科普提出了建议。与会专家认为,做好耕保科普工作能够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吸引更多人共同关心、支持、参与耕地保护。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举办,有关高校以及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等单位专家参会。

“推进实施科普工作和科普活动,将对耕地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晓玲表示:“耕保科普需要众多专家学者和普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研讨会展示了耕地的定义、分类、功能、特征等科普内容,与会者阐述了耕地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只有遵循自然特性进行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

人们对耕地利用、耕地生态、耕地文化的更多需求,体现了耕地对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自然禀赋差,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利用率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凤荣从“耕”与“粮”的字形构成起源说起,认为保护耕地要重点保护平原耕地,保护水热条件好、一年多熟的耕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白中科表示,耕地土壤肥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土壤具有连续、不断、协调供给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烨认为,耕地保护科普工作要正确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根基——耕地及其土壤,还要讲好农耕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数千年来的农耕历史。

研讨会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对耕地资源的重要性进行了科普,讲述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由来、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各省耕地保有量分布、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等。中国农业大学副研究员汤怀志表示,我国始终处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紧平衡状态,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突破的生存底线。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桑玲玲表示,耕地保有量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规划期内必须保有的耕地数量,也是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白中科认为,“让永久基本农田‘永久’意义重大”,体现了国家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高度重视、严格保护的态度。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耕地保护法立法也已经提上日程。张凤荣指出,耕地保护任重道远,不但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而且要有坚硬的拳头守住耕地红线。对此,汤怀志认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这是基本原则;相关法律要可执行、“长牙齿”,还需要有更精准、更可控的技术手段来支撑。赵烨提出,关于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的科普工作,应该更贴近普通群众,让群众能够看懂并理解这一政策。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与长期以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分不开。耕地保护科普不仅要把耕地科学前沿知识传递给立法者、决策者,更要传播给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朋友,凝聚起强大的耕地保护合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年7月7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