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草地贪夜蛾尚未在榜,中国入侵物种名单急需新一轮增补

新京报客户端 2022年08月1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随着8月1日《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实施,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和防控将更加严密和完善。2003年至2016年,我国先后发布了四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记录了71个物种,包括造成严重危害的红火蚁、苹果蠹蛾等,其中大部分都是农业相关的物种,而2019年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尚未收入名单。

对此,2022年,我国启动了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包括面上调查和重点监测,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自然资源、海关、环保、住建及林草总局等部门协同参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生物安全系教授李志红认为,这次普查,对我国现有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区域、危害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将有更加详细和精确的掌握。

草地贪夜蛾。颜晓蕊 摄

不断交流的物种中,何为外来入侵物种

玉米来自美洲、胡萝卜原产西亚、西瓜的祖籍在非洲……人类历史上,物种的交流源远流长,从未断绝。但为何有些物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有些被冠以“入侵”之名,严加防控?

8月1日正式实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明确定义了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区别。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曾经参与管理办法制定和意见征集的李志红告诉记者,“也就是说,判断外来入侵物种有两个基本的标准,第一是外来的,第二是造成了危害。那些外来的、没有造成危害,或者在漫长的时间中,已经融入本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我们一般称之为‘归化物种’。”

随着全球化、气候变化及有害生物进化等的发展,人员、商品的流动增长迅速,外来物种也越来越多,生物入侵的现象愈加频繁,如草地贪夜蛾、沙漠蝗、红火蚁等。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迁飞性重大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地区,2016年在非洲尼日利亚等暴发并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2018年入侵印度等亚洲国家,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地区;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草地贪夜蛾扩散至我国27个省份,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红火蚁也是外来入侵物种中危害极大的,农业农村部2022年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红火蚁已经扩散到我国12个省(区、市),对农作物、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并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物种入侵路径,有人为也有自然

外来入侵物种究竟是如何入侵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指出,入侵的途径有自然也有人为。自然,即通过动物自身的迁飞进入我国,如草地贪夜蛾,也有随着风、鸟等进入我国境内的物种。

李志红,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生物安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岗位科学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受访者供图

何谓人为途径传播?李志红解释,人为传播有很多种方式,包括引种、贸易等。“引种是获得更好种质资源的常见方法。过去引进外来物种时,没有经过风险分析,没有考虑到它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的问题。如薇甘菊,名列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但最开始,是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中国,距今已经百年。再如凤眼莲,也叫水葫芦,最初是作为动物饲料的原料引进的,后来有了更好的原料替代,但它却成了自然界里的‘生态杀手’。”

更多时候,物种入侵只是起源于一次无意中的购买行为,比如巴西龟、鳄雀鳝等,被人们当成宠物购买回来,之后又放生到自然界,造成了自然界的灾难,“我们中国人出国的时候,看到当地好吃的水果、好看的植物,都愿意带回来点儿果实和种子。这看起来很正常,但实际上,这些果实和种子,可能本身就会造成入侵,或者果实和种子上携带的病原物及害虫等,也可能造成入侵。”李志红说,“当然,从国外带回来的萌宠昆虫和软体动物等,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比如近年广州海关曾经截获非洲留学生携带入境的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个头很大,壳很漂亮,想当成宠物来养。但实际上,它是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的生物,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

非洲大蜗牛。廖祖兴 摄

贸易也是造成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如进口的粮食、果蔬、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原木等,可能会掺杂病原物、害虫、杂草等。尽管我国有严格的海关检疫措施,但面对庞大的数量,仍不可能完全杜绝。

众多外来物种中,为何有些危害巨大

定义外来入侵物种,造成危害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在众多的外来物种中,只有一部分会造成重大危害。更多的可能会在自然的演化中消失,或融入本地的生物圈中。

能够造成入侵的物种,往往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具有的能力。李志红介绍,物种自身的特性、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天敌制约等,都影响着入侵现象的发生。

在自身能力方面,繁殖能力是最典型的能力之一。草地贪夜蛾每个月产生一代,每只雌性草地贪夜蛾可以生产1000-2000枚卵,这些卵会快速成长,繁衍后代呈几何级扩张。事实上,很多外来入侵物种的繁殖能力都超强,“假高粱,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和地下茎繁殖,1株可产1万-2万粒种子,1个生长季可产生5000个节,每个节都能发芽长出植株;一头橘小实蝇,条件最适时,20天繁殖1代,60天可以繁殖出200多亿后代……”李志红说。

假高粱。李志红 摄

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地方,想要生存下来,必然需要超强的适应性。有些外来物种无法适应新环境,会逐渐消亡,至少很难自然扩散,而有些则更适应新环境,“比如橘小实蝇,是抗逆能力很强的外来入侵物种。它原产于印度,从印度传到东南亚,再传到我国。它的适应性极强,本来是热带亚热带昆虫,入侵我国南方地区后,逐渐适应温湿度环境并向北扩散,在中国的越冬线,已经到了河南南部的南阳地区。同时,橘小实蝇还具有很高的抗药性,田间防控难度很大。”李志红说。

入侵外来物种紫茎泽兰即是自然界中典型的生存强者,“紫茎泽兰会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此影响周边其他植物的生存,这种现象被称为化感效应;最终,有紫茎泽兰的地方,物种越来越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李志红介绍。

缺乏天敌也是物种得以入侵的原因之一。大自然中,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完整,很难出现某种生物独大的现象。一旦某种生物离开原有的生态系统,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原来的食物、天敌,可能都会消失,从而变得“无法无天”。比如豚草,在它的原产地,有可以取食它的昆虫。但到了我国后,由于缺乏天敌,一旦适应环境,就会快速繁衍。

入侵危害重,农业危害或许最大

我国在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分4批发布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71个物种。71种外来入侵物种,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牧业、野生动植物等,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农业相关的物种。

草地贪夜蛾是近年来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外来入侵物种,但由于2019年才首次在我国发现,入侵较晚,尚未列入名单。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振营介绍,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小麦等19种作物以及5种杂草。而来自云南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百株173头幼虫时,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53%,幼虫密度高的时候,有可能造成绝收。

另外一个毁灭性检疫害虫马铃薯甲虫,也是威胁粮食安全的外来入侵物种,其中,马铃薯甲虫原产于美洲,近百年来传入欧洲、中亚。它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可以通过自身飞行以及随着气流传播到新的地方。1991年,马铃薯甲虫入侵我国新疆地区,它的危害极其严重,从幼虫到成虫都会取食马铃薯的茎叶,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因此,我国对它采取严格的检疫防控措施,过去近三十年中,一直控制在新疆地区;但近几年,在黑龙江与俄罗斯交界附近区域发现该虫。

梨火疫病。李志红 摄

蔬菜水果也是外来入侵物种侵害的主要对象,李志红介绍,“比如梨火疫,一旦在梨等果树上发现,就是毁灭性的;最早发现于美国,近年入侵我国新疆地区,对梨树种植造成重大威胁。又如苹果蠹蛾,已入侵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北京等地区,严重危害苹果等寄主。还有橘小实蝇,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危害极大,严重的可能导致水果蔬菜绝收,或者80%以上减产。”

桔小实蝇。赵谈 摄

同时,有些外来入侵物种,能够直接危害人类及动物。又比如毒麦,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毒的类似于小麦的植物,可产生麻醉性毒素,危害人畜。再如假高粱,嫩芽含有氰化物,牲畜食后易受毒害。还有豚草,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入侵北京地区,它的花粉很容易造成过敏,且难以治愈。

红火蚁也是对人类具有攻击性的典型外来入侵物种,能够直接叮咬人类,严重的造成死亡。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教授黄求应介绍,“红火蚁的适应能力极强,其入侵的区域可能还会不断向北方地区进行扩张,根除红火蚁蚁巢,通常采用诱饵诱杀的方法。有些地方还启用了无人机全面配合喷药,之所以使用无人机,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人员被红火蚁咬伤的情况发生,二来也能覆盖到许多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

防控入侵物种,构建三层防治体系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我国有一整套完善的防控体系,以农业领域为例,从预防到控制,都有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在国外造成巨大危害的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尽管已经入侵并定居,但其危害程度远低于国外,并没有出现作物大面积绝产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在草地贪夜蛾进入我国之前,植保部门已经开始进行持续监测,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防控方法,这是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主要原因。王振营介绍,“对入侵害虫,我国有三层防治体系。第一,对潜在的、可能会来的,以及新入侵的,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预警。第二,对跨境的害虫,如草地贪夜蛾、非洲蝗虫、番茄潜叶蛾等,研发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区域监测网,建立阻击带,通过各种方式捕杀。第三,已经进入且大面积发生的,如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等,控制发生趋势,阻截扩散。”

检疫也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包括卫生检疫、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李志红介绍,检疫制度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而近十年来,我国植物检疫技术发展迅速,在风险评估、检测鉴定、检疫处理、疫情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检疫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和预防相对的,是控制。事实上,除了分布范围有限的物种,大部分入侵物种是无法彻底消灭的,且入侵也在不断出现。从上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的美国白蛾,到上世纪90年代传入的美洲斑潜蝇,再到2019年侵入的草地贪夜蛾……

和外来入侵物种的战争,是场漫长的持久战。植保工作者们更主要的目标,是通过防治,将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宴辉介绍,数十年来,我国植保方法经历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的变化。农业防治,主要依靠改善农田环境等方法,减少或避免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化学防治主要为化学农药的使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确定了植保工作方针,就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治理也称为综合防治,就是协调使用多种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进入新世纪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普及,植保技术也再一次得到了发展,进入了绿色防控新阶段。

来自全国农技中心的数据数显示,通过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在三大主粮中,经有效防治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00多亿斤。但仍有500亿斤-600亿斤粮食损失,而这其中,许多都是由于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

管理办法实施后,还需更多部门联动

随着《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实施,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和防控将更加严密和完善。

2022年,我国启动了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普查工作分面上调查和重点监测,全国范围有多少外来入侵物种,是面上调查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重点监测是针对164种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开展调查。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自然资源、海关、环保、住建及林草总局等部门协同参与。李志红认为,这次普查,对我国现有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区域、危害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将有更加详细和精确的掌握。

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增设了新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即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及南京农业大学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的即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

“在未来,有两个方面的联动工作需要重点加强。”李志红说,“一是更多部门的联动,尽管入侵物种对农业的影响是最大的,但实际上,它们同时也在影响着林业、渔业、牧业及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多部门的联动;还有海关,在口岸上,在预防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以及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我国的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更多人员的联动,除了进一步加强大学及科研部门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生物安全教育,让中小学生以及公众了解更多的外来入侵物种及防控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近年来,很多人购买引进的宠物,然后又放生,造成物种入侵。所以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不仅是主管部门的工作,也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我国《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知识,对防控物种入侵非常必要。其中,北京的教育、科研力量非常雄厚,在这方面,可以更多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科普宣传,起到引领作用。”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新京报客户端2022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