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大观视线 | 人尽其才,为了中国数字渔业的腾飞——记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道亮教授团队下

2022年08月21日 浏览次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王亮经常回忆起自己在广州南沙筹建国内第一个无人渔场的经历,那是他代表团队独立在一线和7家项目方对接处理事项。回忆起那段经历,他坦言自己收获很多,“这个过程,对我是一种综合的挑战和历练。经过无人渔场两年的建设,我收获了很多的朋友和认可,我最高兴的是得到了当地农民朋友的认可和赞扬。”

从2017年开始,王亮已经担任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的科研助理5年的时间了,如果算上读研究生的时间,他在李道亮身边已经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从一个硕士生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李道亮更是称赞他“可以胜任一个企业的总工程师”。

王亮只是李道亮团队220多名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缩影。目前在农业信息先进感知和智能处理领域,团队无论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还是在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这些都与团队带头人李道亮密切相关。

哲学思维——个人发展和带好团队的制胜法宝

2003年对李道亮是一个人生重要节点,在那一年,年仅32岁的他获评教授,当时他仅工作了4年时间。在此之后,他的荣誉更是不断增加: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杰出科研人才、中央组织部“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同时也是全国创新争先奖、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可以说李道亮个人已经非常成功,而他也将自己的成功归纳为十二个字:“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一路走来,李道亮每一步都有着清晰的目标。由于家里穷,李道亮童年是在吃窝头中度过的,“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吃上馒头,所以我要考大学”,李道亮这样表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目标。既然定下了梦想,那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地实干,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定下的目标也成了对前行最好的激励。

上了大学,李道亮有个自己定下了要做最优秀学生的目标,也正是这个目标,激励着李道亮从山东农大考研来到了中国农大,“因为农业领域的领头羊就是中国农大,所以我就来了”。

李道亮在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

在工作后,李道亮的目标又集中在教学科研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2004年,李道亮在访问欧盟国家农场时发现,欧洲国家软硬件一体化养殖已形成规模,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这也让他意识到,仅靠软件是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不够的,养殖系统的硬件“缺口”必须补上。于是,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李道亮以传感器、生长模型、智能机器人及战略研究“四位一体”的思路,构建团队全面发展、助力智慧农业的新格局。上文提到的鱼菜共生等系统也就一脉相承了。

在李道亮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本书籍《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这是李道亮非常珍爱的两本书,只要有时间就会翻阅研读,“毛主席非常伟大,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我也尝试用毛泽东思想去指引团队建设。”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中优势兵力攻关,这是李道亮在构建团队上非常重要的原则。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团队经费按社会需求导向打通使用,这就保证了很多相对冷门但重要的研究可以开展;集中优势兵力也让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攻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产出成果。

此外,产业化和体系建设也是李道亮在团队建设上非常看重的内容。

李道亮团队研制的无人渔场大数据平台,显示屏上方是团队文化

在国渔中心的墙上,有20个字“奉献 团结 勤俭 节约 求是 创新 勤奋 进取 开放 发展”,这是李道亮团队的文化,也是李道亮团队不断取得成绩的制胜法宝。

目前,团队成员已经达到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0多人,横跨5个数字渔业场景。李道亮把团队人员分成不同战斗单元,“在福建做机械装备机器人,在怀柔做核心的研发,在山东做电子通信等技术”,提起布局,李道亮如数家珍。在李道亮的规划中,整个团队在全国将形成总中心和分中心的布局,而位于学校的实验室无疑是总中心,提供原始创新,由各地的分中心结合实际进行孵化并最终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对于具体的运行机制,李道亮打了一个烧水的比方,“我们要把水在农大烧到60度,水流到位于各地的分中心,在那里把水加热到100度烧开,这就形成了合力”。

在李道亮的运筹帷幄下,目前团队在农业信息先进感知和智能处理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团队每年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位于全国各科研院所、团队的首位,已在本领域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5篇,其中SCI论文220篇,最高影响因子14.9, SCI总引用6146次。在水产养殖水体传感器、测控模型与方法、无线测控装备等方面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1件,公开国家发明专利47件,率先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体系,引领了国内水产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制定水产养殖传感、感知数据、传输网络、控制装备等技术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1项。

教书育人——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长

2022年是徐先宝师从李道亮的第4个年头,他的身份也从硕士生变成了2021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博士生。回望过去的道路,他发现相比本科时,自己的眼界开阔很多,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徐先宝在读本科时就听说过李道亮,当时本科学校的老师提到李道亮在信息处理等领域很有建树,这也让徐先宝有了拜师李道亮的心思。在顺利进入师门后,徐先宝也发现李道亮带学生的独到之处,“李老师有一套培养的体系,跟着他能学到很多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提到李道亮,徐先宝推崇有加。

李道亮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写综述-写专利-做实验-写文章。在李道亮看来,这是一个从培养学生视野、创新思维到踏实精神再到受打击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弹性是无比巨大的,只要教对方法、给出标准、指明道路,他自己去努力就可以提高。

徐先宝(右)和王亮查看水下机器人

徐先宝就亲身感受到了李道亮这一套培养方法的好处。在写第一篇综述时,由于本科和研究生跨了领域,徐先宝进展很不顺利,但是李道亮一直鼓励他,到现在徐先宝还能记得导师的话语,“每个人在面临新的收获的时候都需要去学习,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困难,有困难不要怕,有困难才有创新的点。”也是在导师的鼓励下,徐先宝的论文在经历拒稿后认真修改,终于发表。

李道亮的团队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人,随着人员的增加,研究选题的重合也成了大概率事件,为此,团队也想出了共享思路的办法。团队老师每年会集中做出2倍于进团队学生人数的创新选题,学生入学第一时间就可以查阅和确定自己的选题,从而避免学生之间的研究课题冲突,并且帮助学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少走弯路。

现在,徐先宝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也从氨氮传感器研究转向水中溶解氧传感器的失效机理研究。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实验室

在李道亮的团队中,获得成长的不仅是学生。王亮从2017年开始担任李道亮的科研助理,在此期间,他参与了技术研发、课题执行、日常管理和产业化服务等多项工作,锻炼了过硬的本领,积累了多项成果和经历。目前,他即将到英国萨里大学继续深造,未来计划在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后回国,回到团队继续成为数字渔业的科研人员。

2020年,李道亮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在王亮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同时,李道亮对团队的未来规划也在实行中,“世界发声,产业发力”是李道亮的核心思路,就是要做到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同时技术成果要能落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转化成市场可以接受的新型产品。“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要为国家数字渔业发展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李道亮这样表述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的定位,为此,他和团队仍将奋勇向前。

大观视线丨耕水牧鱼,为农业插上智能的翅膀——记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道亮教授团队上


记者:刘铮

摄影:刘铮

供图: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编辑:王珊

责编: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