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交叉前沿论坛第六期在我校举办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10月19日,应中国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获得者、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通讯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员来学校参加了“生物交叉前沿论坛”第六期学术交流活动。

image.png

本次论坛在动科动医大楼报告厅举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连正兴、方美英、丁向东、吕锋骅等老师和近百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期论坛。

本期论坛主持人方美英教授.jpg

在开场介绍中,方美英教授对付巧妹研究员在百忙之中积极与会表示了热烈欢迎,表达了对付老师作为80后青年科学家杰出代表所取得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成果的由衷赞赏和钦佩,强调付老师在古DNA研究这个交叉前沿学科上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精神值得所有老师和同学学习。

付巧妹研究员报告.JPG

付巧妹研究员带来了题为“以土寻踪,探骨释人——古DNA绘制人类遗传演化图谱”的学术报告。付老师首先介绍了古DNA的特点、古DNA提取技术和古DNA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以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为例阐述了其团队在获取古DNA样本上的技术创新。她们开发了从遗迹土壤沉积物中鉴定242种哺乳动物的DNA探针,突破了古人类DNA难以准确获得的技术瓶颈,为后续一系列重要研究的样品采集奠定了基础。她们还发现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帮助部分现代人群体适应了青藏高原和西伯利亚等极端环境。

付老师介绍了末次盛冰期对欧洲人群、东亚古北方人群及最古老的东亚人田园洞人的遗传成分的影响,其中关于田园洞人基因组的工作获得Science杂志评论“填补了东亚古人类在地理和时间尺度上的巨大空白”。

付老师重点针对“寻根东亚、探源华夏”这一科学问题介绍了其回国之后对我国古人类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她的团队首次解析了东亚万年以来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变化,揭示了古北方人群比古南方人群对现在的现代人影响更大,明确了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并修正了东亚南方人群“层次”。这项工作所获得的突破性成果入选了“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她们还首次对国内的多个古人类交汇区,例如东亚南部与东南亚人群交汇处的广西地区、欧亚人群交汇处的新疆地区以及高原人群交汇处的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沿着时空尺度的遗传成分和遗传结构分析,发现交汇区人群与外部其他地区人群之间早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频繁的交流了,推翻了以往所认为的不同古人类种群之间是随着农业、文化发展而产生人员交流的传统观点。

付老师团队还研究了东亚人携带的典型基因如EDAR和EPAS1在不同时期人群中的遗传突变发生时间及突变频率,揭示了新疆人群和青藏高原人群特有适应性基因和表型的演化特点。

付老师总结了古DNA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未来,期许融合了考古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人类学的古DNA研究将会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将会为人类医学等应用领域做出更大贡献。付老师的精彩报告引人入胜,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报告现场提问交流.jpg

在提问环节中,连正兴老师、方美英老师、丁向东老师和吕锋骅老师就古DNA的时间界定、遗迹土壤沉积物DNA提取和鉴定、古DNA技术在家养动物中的应用和古DNA遗传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与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李孟华教授向付巧妹研究员赠送礼物.JPG

报告结束后,李孟华教授简要回顾了前五期论坛到场的院士和专家,感谢了付巧妹研究员带来的精彩报告,并向付老师赠送了动物科技学院100周年院庆的小礼物。

在随后的总结发言中,李老师表示,付巧妹老师的古DNA研究工作解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付老师回国后开展了大量原创研究,值得科研工作者们学习。此外,古DNA的研究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借鉴到家养动物的驯化和迁徙等研究中。

image.png

李老师强调国家对青年人才和青年学生在研究项目上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鼓励青年学子们要勇挑重担,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李老师希望论坛越办越好,能让广大师生获得不同学科的前沿知识,激发大家在自身研究领域中做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合影.jpeg

供稿:动科学院 杨继

供图:动科学院 李孟华 林宇娈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671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