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藓糖醇:“健康甜味”光环消失?

范志红

很多消费者担心食物中加糖吃了发胖,又迷恋爽口的甜味,于是选择各种代糖饮料和代糖甜食。最近,天然代糖赤藓糖醇因此火了,但有研究称它会带来血栓风险。这是真的吗?赤藓糖醇到底该怎样吃才健康?

赤藓糖醇为何物

代糖,即食品中替代糖的甜味添加剂。因其不属于糖,或不被人体吸收,或吸收率低,故餐后不会明显升高血糖,也不会带来很多热量。能解决“爱甜”和“怕胖”的矛盾,因此代糖深受人们的追捧。

代糖有多种类型,一是“纯正”合成物质,如糖精、甜蜜素、安赛蜜等;二是氨基酸组合物质,如阿斯巴甜和阿力甜;三是天然甜味糖苷,如甘草糖和甜菊糖;四是应用甚广的糖醇。

糖醇是个大家族,大多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但含量很低。有了食品发酵技术和酶技术的帮助,便可用天然碳水化合物原料大量生产各种糖醇。如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等,广泛用在“无糖”“低糖”糕点、甜食、口香糖等食物中。但用量较大,会促进肠道过度运动,造成腹痛腹泻等问题。

赤藓糖醇堪称糖醇中的明星。相比山梨糖醇、木糖醇等,以及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合成甜味剂,赤藓糖醇热量值更低,而且促进腹泻的作用相对较小,甜味也比较柔和自然,因而备受商家青睐。各国食品添加剂法规都许可“按生产实际需要适量使用”,也就是说,对赤藓糖醇没有限量规定。

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

《自然·医学》杂志最新发文称,摄入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风险。这无疑要击碎其“健康甜味”光环。

研究发现,摄入赤藓糖醇较多的中老年人,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和不摄入赤藓糖醇者相比,风险增加了80%—121%。所谓主要心血管事件,简单说,就是心血管疾病发作到需要入院紧急抢救的一些情况,比如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研究者又做了细胞培养实验和动物实验,认为赤藓糖醇确实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作为对照的葡萄糖和脱水山梨糖醇没有这种作用。

赤藓糖醇是否会被吸收到血液中?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又在健康人中做了实验。研究证明,一次性从饮料中摄入30克赤藓糖醇,就能大幅度升高血液中的赤藓糖醇水平,超过了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引起血栓危险增加所需的水平,直到7天后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这就证明,赤藓糖醇的不良生理效应是有可能在人体中发生的。但长期食用是否引发血栓,尚无研究结论。

过量摄入会带来健康风险

尽管如此,吃过含赤藓糖醇食品的朋友也不必恐慌。首先,实验中所指的一天30克赤藓糖醇数量,国人大多达不到。比如某款小瓶饮料中赤藓糖醇含量为5%,饮料本身为240毫升,就会摄入12克赤藓糖醇。如果一星期只喝两瓶,平均到每天就是3.4克,这与有害的剂量相差很远。但如果每天都喝,还吃含赤藓糖醇的甜食,就令人担心了,最终对身体的危害就可能表现出来。

又有人问,其他甜味剂会不会有类似麻烦?其实,哪种碳水化合物适合日常大量食用,祖先已经替我们做了选择。葡萄糖才是最适合人类代谢的糖,而且可直接从淀粉食物中摄取。果糖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少量摄入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一旦贪吃,就会产生多种代谢危害,比如增肥、促脂肪肝、升尿酸、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与其梦想一种绝对健康又不含热量的甜味剂,不如革除依赖甜饮料的错误饮食习惯,只把甜食甜饮作为偶尔、少量的享受。

(作者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注册营养师、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健康系教授)

科普时报微信公众号2023年3月25日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