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挑大梁”

■本报记者 李晨

“真是玩命地想把乡村振兴这条路创出来。”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为探索一条延长农业产业链、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张福锁2022年在云南洱海待了240多天,指导当地农民种植高价值农作物,正确施用有机肥。通过这一年的努力,当地农户的作物亩产值达到万元以上,农业污染减少50%。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科技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培养新农人迫在眉睫

已经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今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会。乡村一直是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挂念的地方。

“乡村现在最缺的是人。未来10年、20年,谁来种地?农民怎么能活得比较体面、有尊严?搞农业能不能挣钱?这是最核心的问题。”陈温福说,要搞乡村振兴,留住一部分“80后”“90后”年轻人,让他们成为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最为重要。

“我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工作,原来讲求精英教育,现在是时候把农民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抓起来了。”陈温福认为,新农人培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急需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

张福锁的设想是每个村都配套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他鼓励全国农业院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去搞农业科技应用。“一个村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就可以把农业院校里的知识、把全国的农业科技力量都转移到当地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也深有感触。“上了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去农村?”他说观念应该改变。

完成学业后回农村进行家庭经营,“这样的新农人更容易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掌握新的管理手段”。李宝聚强调,要给这样的新农人普及最新的科学知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借助线上线下手段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养。

实现均衡的增产增收致富

张福锁说,当前,“实现均衡的增产增收致富,对乡村振兴非常重要”。

15年前,张福锁和同事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农业专家和农科学子走出实验室、校园,把农业科技带到了田间地头。如今,科技小院遍布全国各地。

“现在老百姓种地的水平提高了,产量一直在增加。要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民能力,把社会组织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张福锁说,基于科技小院每年进行的全国性分析调研得知,当前区域差异仍然较大,甚至在同一个村镇里,农户的差异也较大。

“我们发现,每个村里都会有10%左右的种田能手,然而绝大多数农户做得不够好。”如何让大部分农户赶上,实现小农户的均衡增产增收?张福锁说,要把科技带到他们身边去,借助科技小院在村里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地帮扶农户。

科技小院这些年的经验是,在一个地区——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县,只要技术人员“沉下去”,花上一两年时间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就能使农作物整体产量提高10%到20%。

张福锁还强调,科技知识和当地农户创造的经验要结合起来,产生真正适应当地实际的技术。“我们常说的技术是科研中放之四海皆准的原理。但实际应用中,技术要适应地域差异。农民有好用管用的经验,帮扶的科研人员应将其融入技术方案,跟农民商量着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农业不是缺好的品种、产品和技术,而是不能很好地将其推广到需要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农村去。”李宝聚从事蔬菜技术研究已经33年,为了教会农民使用新的蔬菜种植技术,他经常在乡村做推广培训。

有一年,在浙江苍南,当地大棚番茄感染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面临绝收。“实际上,我们有很好的防治青枯病的办法,但当地农民不知道。”在李宝聚团队的帮助下,3年内当地推广抗青枯病嫁接技术约4万亩,占大棚番茄面积80%。番茄产量大大提高,完成了产业升级。

“一个地方发展农业,怎么精准引进适宜的高价值品种、采用合适的种植养殖技术,需要当地技术推广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李宝聚说。

乡村振兴急需“组合拳”

为了实现在农民身边、跟着农民一起解决问题、让农民消化利用科学技术,张福锁认为,国家应建立“永久牌”的农业科技帮扶平台。

这个平台首先要让产业振兴与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结合起来。“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得依靠当地。”张福锁说,当地农民的农业技能提高了,政府的组织能力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氛围改善了,才能实现乡村的长久兴旺。“乡村振兴急需‘组合拳’,科技支撑不能碎片化。”

2022年,张福锁帮助洱海农户引进种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研发的高价值富硒油菜薹,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搞乡村治理研究的教授李小云、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和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季,就是为了同步实现当地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

其次,帮助地方创农业品牌,延长农业产业链。“现在农业产业链太短,而这是农民增收最缺的又确实需要科技支撑的。”张福锁说,我国农业科技在增产技术上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品牌创建,以及满足消费者需要等方面远远不足。

他们在洱海推广种植的优质大米和富硒油菜薹“非常好吃”,但是在市场上没有创出响亮的品牌,价值提升空间还很大,尚未实现“优质优价”。张福锁说,这种情况在全国乡村振兴实践中普遍存在。如果品牌创不出来,“和大路货一块儿销售”,农民收入就提不上去。

“这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一步,也是这两年我的重点工作。”张福锁强调,现在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生态振兴,但生态振兴恰恰是“最值钱的”。因为生态振兴是要把当地的绿水青山保护好,“变成祖祖辈辈都可以挖的金矿”。而这一部分的科技力量远远没有达到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层面。

张福锁说,他们按照这样的思路改变洱海治理模式——不是简单禁止施用农药化肥,而是在适当温度湿度条件下科学施用有机肥。这不仅减少肥料养分50%的损失,还增产30%以上。

“利用科技帮助老百姓实现绿色增产增收,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变成主动行为,变成增加农民福祉的行为。”张福锁表示,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只有转变观念,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科学报》2023年3月8日4版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