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视界|云中乐谷 农旅融合 “美”在深山

44b68da400604088b74e279a703a27eb.png

昭通日报记者 马永孝 莫娟 谭光吉 聂孝美/文/视频 通讯员 郭家龙/图

相信我,这世上依然有避世的村落。

云中乐谷,用那遗世的静美呼唤着远方的来客。

这里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这里的秋千建在山谷,藏在森林里的小木屋安静温馨,游客可坐在大大的落地窗前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到云中乐谷去。”云中乐谷之美,只有去了才知道,确实超乎想象。

群山脚下的“U”形山谷间,蓝色的步道蜿蜒村中,白色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抬眼看青山依依、白云悠悠,惬意放松。谁曾想到,昔日破旧的农家院落如今变成连片的有着圣托里尼“派头”或张扬着豪迈之风的院落;曾经无人想踏入的村庄变成了城里人口口相传的旅游景区。

这里是鲁甸县江底镇坡脚村石水井。风流于白云之下,缱绻于群山之中,如今它得了一个不染纤尘的名字——云中乐谷。

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该地有一石灰石断崖,从岩脚石缝中有清泉流入石窝,村民曾在此取水,故而得名“石水井”。这里的村民从未想过还有别的出路。

城镇化浪潮到来之前,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石水井的村民以参加工作、读书等方式跳出农村成为城镇居民而自豪,留在村里的村民则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成功“跳农门”的人们的羡慕,还有不少村民把坡脚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闯荡生活……

好日子要靠全村人一起奋斗

df3ddc5020ce43bea7c0ec54adde165b.jpg

在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石水井村的路通了、水通了,散居在山上的46户乡亲搬到石水井,村里从原来的38户人家增加到84户,村民的日子向好发展。

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等天然优势,以及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石水井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为推动脱贫致富示范区建设,决定将石水井自然村列为全市三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试点之一进行打造,计划通过挖掘乡村资源潜力,转化乡村发展动能,推动产业、人才、收入三个维度的空间拓展,探索具有昭通特色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模式。

“搞旅游”在当时村民的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村民不是很理解,村领导班子心里也没底,但是看到市、县各级政府高位推动,并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作指导,成立工作专班,村民们算是吃下了“定心丸”。

在打造实施中,工作专班按照“一山一谷一村”发展理念,围绕“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准一条好路子,壮大一批村集体,造福一方老百姓”的发展思路,立足石水井村区位、人文、交通优势,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计划通过三年的示范建设,在石水井村发展集康养休养、四季果蔬、特色餐饮、教育研培、亲子活动、户外运动、房车露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训等为一体的新型业态。

项目落地后,村子里处处涌动着干事的激情:补贴有条件的农户改造民宿;启动新一轮旧村改造;为石水井招商引资;村民们发挥各自才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规划图纸自己设计,泥工、瓦工、木工都是村里人,村庄面貌在一草一木中有了变化,村民生活在一事一物中有了盼头,村庄发展在一山一水中有了朝气。

村里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好,许多在外创业的能人都想着回来创业。

48岁的聂正唐是石水井自然村村民小组长。过去由于村里常年只靠种植玉米、洋芋为生,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为谋求更好的出路,他也加入了外出务工队伍。凭着灵活的头脑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他学会了汽车修理技术,而后在鲁甸县城开了一家汽修厂。村里发展旅游业,聂正唐义不容辞地回到村子里为石水井的发展出谋划策。2022年6月,村里成立云南鲁甸县云中乐谷农旅专业合作社,办事公正、热心村里大小事务的聂正唐全票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村里的大小事务,景区的建设,让聂正唐忙得不可开交。

说到民宿,还得从聂忠鹅家说起。聂忠鹅长期在山东等地务工,观念比较开放,成为第一位拿出房屋支持村里改造民宿的人。如今,他家的房屋改造后一间客房标价39元,经常爆满,游客络绎不绝。明智的决策让聂忠鹅连连夸赞自己有头脑,他说:“我们这里空气好、山清水秀,游客喜欢,刚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有想到效果这么好,现在坐地收钱,钱包鼓鼓。”

石水井村建立健全了合作社与群众的利益分配机制,村民以全部土地、房屋、庭院等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后期分成中,净利润的39%属于村民,合作社占61%;村民全额投资经营的项目和实体,净利润的90%属于村民,合作社占10%。

52岁的聂正浦将家中的3亩林地入股合作社,自家两层楼房一楼开便利店,二楼改造成民宿。按照合作社章程,根据出资比例,便利店收入的90%、民宿收入的39%归聂正浦一家所有,其余收入归合作社。

太阳照耀着山村,青山依旧,石水井村民靠山吃山,道路通了、路灯亮了、人气旺了、合作社办起来了、贫困户也富起来了。

人才和乡村双向奔赴

214f8bde005943598dd2d6395d6281bb.jpg

“人生总要冒一次险,奔赴一场热爱,追逐一个梦想!”说这话的人名叫张宇,一个眉清目秀、精气神十足的“90后”小伙。他返乡创业已经超过一年,经过高强度训练和实践后,他从一名普通的创业者,成功转型为“乡村CEO”。

“乡村CEO”是个什么职位?一开始张宇也不知道。

2017年,当大学毕业的很多人还在四处找寻工作的时候,张宇已经决定从昆明一家工作了一年的建筑公司辞职,告别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上下班生活。开烧烤店、啤酒店、奶茶店、房地产中介公司……尝试所有他没有做过的事情,去不同的工作领域闯荡、历练、成长。在他看来,从事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从而累积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021年,28岁的张宇结婚后回到了家乡,并在鲁甸县城内经营着一家精酿啤酒店。听说中国农业大学在江底镇石水井村开展“乡村CEO”培养计划后,他决定再一次打破安稳的生活现状。

“带领村民建设好我们自己的村庄,将原本的贫困村,打造成一个集乡村民宿、林下烧烤等设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乡村,这比我从事的其他工作都更有价值和意义!”张宇笃定地说。

开展“乡村CEO”项目旨在培养农村职业经理人,发挥他们的“领头羊”作用,运用新思路、新技术,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盘活农村资源,将资源变为资产,再将资产变为资金,进一步做大乡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成为“乡村CEO”项目的学员后,张宇参加了集中培训与项目实训。尽管不同的创业经历,为他转变身份增添了几分底气,但张宇坦言,从普通创业者到乡村职业经理人身份的转变给他带来了困惑。他说:“我从一个只管理3个人的精酿啤酒店老板,变成一个要管理超过30人的‘乡村CEO’并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在挑战面前,张宇选择了多学多看。

在石水井村的日子,几乎没有休息的空档,张宇会在深夜里完善“乡村CEO”运营团队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也会在每天早晨培训餐饮部领班。大到项目跟进,小到厨房秩序与菜品质量,他都一一放在心上,时刻跟进,早出晚归是其工作常态。

说起村庄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张宇不禁眉头紧锁。他说,首先是团队组建层次差异大,成员要么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要么是本地留守的村民,没有打过工,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和培训,服务意识很差。加上他是一个外来女婿,在运营管理乡村初期,是不受村民信任的。参与村里运营项目的员工都是本村的亲戚或者熟人,不好进行约束和管理。每当他感到气馁的时候,同为“乡村CEO”的另外两个小伙伴总是一起为他鼓劲加油。通过不断调整心态,张宇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慢慢用实际行动获得了村民的理解。

辛苦没有白费!石水井村的刘华芬,丈夫常年在外面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带着3个孩子,生活条件不好。张宇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积极动员他们参与到村庄建设中,不仅让他们将自己的房子拿出一部分改造成民宿,还让刘华芬到餐饮部上班挣钱,补贴家用。“现在村庄变美了,每天下班后,刘华芬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搞卫生。”张宇欣慰地说,看到村民们经济条件变好了,生活习惯、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很有成就感。

“云中乐谷”从2022年开园以来,在张宇和创业团队的带领下,石水井村营业额已超百万元,村民也领到了自己的分红。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张宇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这是一场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一方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提供青春的能量。人才扎根土地,结出的硕果是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

美丽风景变幸福前景

4938c26e489041d19edf7d21a15d0786.jpg

当下的石水井,发展乡村旅游的美好梦想已照进现实。

发展旅游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民宿发展起来了,进山旅游避暑的游客增多了,我们自产的土鸡蛋、樱桃、蔬菜等农特产品在家门口就销售出去了。”村民陈蕊说。

祖客兰家的房子是两层别墅,无论从结构布局、装修风格,还是家具的样式和摆设,都无法让人把这个家的主人曾经是石水井村民的身份联系起来。快到而立之年的祖客兰,之前长期在江浙一带谋生,“没经验、没技术,只能干些体力活,存不下钱,两个孩子的成绩不断下滑,我也越来越不习惯在外漂泊的生活。”

听说村里要开发旅游资源,祖客兰和丈夫杨万亮义无反顾地辞掉工作回乡创业。她在“云中乐谷”的美食区做起了小本生意,售卖游客喜欢的零食和小孩子喜欢的玩具。为了增加收入,她又自制木瓜凉粉售卖,景区人流量大的时候一天能赚到400多元,这更坚定了她留在家乡发展的信心。祖客兰说:“看着我们村越来越有人气,在景区务工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我更加坚信,回村创业,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石水井村经过改造后,村子里的年轻人回村来发展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商机也越来越多了。有人经营起农家乐,有人到民宿务工,有人出售蔬菜水果……

同祖客兰一样,邵春花以前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如今在餐厅当上了服务员。开阔了眼界,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邵春花不再满足于在家当家庭妇女。景区运营时,合作社招聘了33个弱劳动力。经过培训,他们在民宿、餐厅里面当上了服务员,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

祖客兰想着回村创业闯富路,邵春花安心在景区的餐厅打工,而村里的弱劳动力依托村里旅游业的发展也找到了工作,大家迈向幸福生活的步伐铿锵有力。

漫步“云中乐谷”,由圈舍改造的咖啡厅、便利店,由撂荒地改造的林下烧烤区、餐厅、太空舱既有城市现代感,也极具乡土气息。景区建了起来,大山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让土地能生金,让风景变前景。如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承载都市人的田园乡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走上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发展的富民强村路?石水井村的“”给出了答案。“乡村振兴,基础在建设美丽乡村,根本要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我们把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振兴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不断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底镇镇长康健如是说。

石水井真的要感谢这里的山山水水,正是因为这些山山水水,石水井才实现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才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乡村振兴的“样板间”,那么多的游客才被吸引过来,并且把一颗颗远方的心留在了云中乐谷。

生活在快节奏下的都市人群,渴望放慢节奏、放松身心、回归自然,“云中乐谷”便是理想之地。村落的山风,拂去心灵的尘埃。青青的山,清清的水,醇醇浓浓的乡情,成了许多人割舍不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这个小山村,一拨又一拨人,来了,走了;走了,又回来,回不来的又把这个回不去的乡愁讲给他们听。

《昭通日报》2023年4月23日4版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