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可持续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 ——专家观点综述

2月25日,时值党中央 国务院宣告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两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ANSO-APRD)、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和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可持续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科学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际地理联合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沧源和盐池两个示范基地的参会代表一道,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策略与乡村振兴路径,服务全球可持续减贫和乡村发展战略决策。下面摘录集纳部分与会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一、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可持续减贫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表示,地理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学科,遵循全球尺度的“分类-统筹-协作”理念和区域尺度的“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路径,将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可持续减贫目标的实现。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Michael Meadows院士认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减贫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地理学是一门能够真正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科学,是实现可持续减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学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表示,大数据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研发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系统、决策技术系统为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工作提供了现代科技支撑。未来乡村地理学发展应该基于数字孪生体,实现自然与人文、区域与部门、定性与定量的数字化统一。在一切都可以数据化的地理世界,拥抱ABC(AI、BigData、Cloud Computing),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有力支撑乡村可持续减贫与乡村振兴。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王黎明研究员介绍了该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团队研发的“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大数据平台(国际版)”。他表示,该平台具备全球减贫与发展概况、减贫与发展数据采集、减贫与发展数据分析、减贫与发展典型案例、减贫与发展故事讲述、系统定制开发与响应六大功能,可为世界相关国家和地区实施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动态监测、成效评估与规划决策提供系统支撑和技术支持。

ANSO-APRD秘书长李玉恒的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教育人力资本的提升能显著降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从性别差异来看,农村女性教育人力资本在降低贫困代际传递风险的效用弱于男性;从区域差异来看,西部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他建议,应当持续巩固提升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尤其要关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农村教育,注重在农村营造“努力而非躺平”的教育氛围,为农村女性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多层次、多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学术智库决策服务功能助推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高级事务主管贾波在致辞中表示,ANSO是“一带一路”框架下首个由中科院牵头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凭借ANSO网络优势和国际组织智库功能,能有效地助力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建设,凝聚国际科技力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助力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国地理学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等学术组织在可持续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中的科学决策服务功能。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胡银根教授围绕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分别构建了村级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和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评估体系,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决策。

聚焦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樊胜根指出,农食系统为全国贡献了16%的GDP和33%的就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食物系统的转型应该以高生产率的系统、营养的系统、包容性的系统、有韧性的系统和可持续的系统为目标,通过促进农村生计的公平和多样化、开展技术创新、进行制度创新、实施政策创新、平衡国际贸易和区域产业链贸易、支持通过行为改变以改善营养状况及环境可持续性等多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国刚研究员表示,科学识别、评估农业风险,强化风险管控和农食系统韧性提升,对更好地发挥农业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有效提升农业食物系统风险防控与任性,建议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控制”的管控思路,全面构建“全产业链风险-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农业食物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探索城乡融合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认为,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空间基础,是新时代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同减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当推进规划统合的顶层设计,加强空间整合、产业融合、设施聚合和体制耦合的创新与构建。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守庚教授表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者间有利的黏合剂。亟须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土地利用优化“新方案”。他指出,在县域层面以土地要素为切入口,统筹全域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在村域层面以吸引人群为出发点,吸引城市要素自由流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李裕瑞研究员表示,乡村发展需要关注内生动力营造、新奇化生产和多元主体的协作网络构建;从中国案例来看,尤其需要能人带动、集体行动。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ANSO-APRD主席刘彦随研究员指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气候变化胁迫与极端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与生态环境污损、全球农业与粮食安全风险增大、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加剧极端贫困等难题。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振兴应当聚焦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动农业碳减排及提升固碳潜力,提升农业系统抵御灾情的韧性;二是强化多边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贸易体系,特别是粮食贸易秩序;四是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科学决策。ANSO-APRD临沧示范基地主任、西南大学廖和平教授基于典型案例梳理,认为乡村振兴应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挖掘乡村文化,推进农旅融合。

作者:陈宗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中国农网2023年3月14日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