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农业类高校优势,成立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实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发挥学校智库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标杆,推广我国减贫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重要力量。

fa0ac3c72bcb4314a45e571a7f925b42.png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助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自2012年起,学校设立扶贫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来自扶贫一线的MP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组织实施“双壹计划”,通过“一乡(镇)一名研究生”订单式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培育,为海南省培养乡村振兴人才。2022年,学校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已为全国10余个省市区制定头雁培育实施方案,成为头雁培育机构中覆盖省市区数量最广、范围最广的高校。学校联合全国50余家涉农学院,持续开展“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被列入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文件。

344ec2c44c444af68d50dcdf3ad2d8b8.png

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学校智库紧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学校有关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乡村治理、粮食安全、水资源保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多份政策建议得到采纳,进一步彰显学校强农兴农担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农大智慧、提供农大方案。自2021年起,担任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总牵头单位,主持完成了《“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编制、《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总结评估等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政策制定奠定了扎实基础。

0dcac113e48944429034ae05f4cc462e.jpg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学校师生50年扎根曲周服务乡村振兴。1973年9月,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达如等老师赤脚蹚着水走进了盐碱最重的曲周张庄村,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将昔日的“盐碱滩”渐渐变成“米粮川”。学校推动黄淮海盐碱地治理,获得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

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小院”已上升为国家行动。进入21世纪,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曲周县建立起第一个科技小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科技小院已经在20多个省份落地开花,成为科技人员常驻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平台,现已上升为国家行动,多部委发文推广科技小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311046ae61c64632935fcba5c6fe9e9b.jpg

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的“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张福锁院士团队成立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在洱海流域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打造流域环境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国家样板。

创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梨树模式”。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黑土地保护,李保国教授团队经过十几年的联合攻关,总结出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实现增产5%至20%,节本2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6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四平市梨树县时指示要把“梨树模式”向全国推广。

扎根西北发展和推广农业高效用水模式。康绍忠院士团队扎根大西北30年,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石羊河实验站”,破解石羊河流域农业节水灌溉、旱区农业绿色发展难题,在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年节水10亿多立方米。

建立全国首个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中心。学校率先在苏州吴中临湖镇开展全国首个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中心建设,成立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以餐厨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探索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

推动科技特派团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学校持续做好科技特派团工作,加大保障支持措施,印发《中国农业大学加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管理与保障的十一条措施》,积极选派高层次高水平产业技术专家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持续开展实践探索 打造我国乡村振兴样板标杆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李小云教授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成立了小云助贫中心,展开了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验,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和驻村帮扶的经典案例。学校在昆明市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调推进,探索将城市动能引入到乡村,通过在乡村的资产盘活发育新的业态,将城市的动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探索城乡互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新机制。现已成为昆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名片,对于大中型城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学校依托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河北曲周、云南镇康、吉林梨树)及浙江省、云南省多个县乡,建立学校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

设立产业研究院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设立“四川成都中农大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在重庆建设巴南“三融”研究中心、垫江数字乡村研究中心,助力当地获批“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

6de33a74ed7141b8927d8716892fb9b3.jpg

推广减贫经验 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8年“小技术大丰收”玉米种植技术推广项目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助力国际发展合作:南南合作评估框架的新探索》报告在联合国总部发布。2019年,《中国对南南合作的贡献:案例与启示》报告在第二届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BAPA40)上发布。2019、2020年,博鳌亚洲论坛连续两年发布学校主编的《亚洲减贫报告》。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研究报告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发布。2022年,在非洲启动“小豆子大营养”项目,4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坦桑尼亚揭牌。樊胜根教授团队持续发布《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旗舰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农业大学认真学习研究,提出“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一要强化乡村产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增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二要强化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定点帮扶工作,打造乡村振兴农大样板,三要强化乡村振兴高端智库建设,发挥咨政辅政作用,四要强化乡村振兴经验国际交流,讲好中国乡村发展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中国农大力量。


供稿:党政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

编辑:欧阳永志

责编:武慧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