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实验站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暨难忘的石羊河青春岁月”交流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石羊河精神,5月13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联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系教工党支部及武威市水务局机关党支部,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暨难忘的石羊河青春岁月交流座谈会。实验站站长、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主持座谈会,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常务副站长杜太生教授出席。

座谈会邀请早期石羊河实验站毕业的研究生,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王成教授、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主任、智慧水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青云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抗旱管理与技术部主任屈艳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我校博士毕业生,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瓜菜育种栽培所副所长于海利高级农艺师讲述他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体会以及难忘的石羊河青春岁月。

1684110885249037761.png

1684109200016014136.png

image.png

座谈会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内容,杜太生副校长发表了讲话,围绕自己对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体会,强调了“解民生、治学问”和练就兴农本领的重要性,激励同学们感悟三农之艰、体验农民亲情、培养知农爱农的情怀。杜太生教授还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25年前他和同学们在石羊河实验站必须过的“四关”,即老鼠关、饮食关、劳动关、语言关,并阐述了“石羊河精神”的内涵,呼吁在站同学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积极锻炼自己,扎根中国乡土深处,“自找苦吃”,为乡村振兴和西部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4.png

宁夏大学李王成教授深情的讲述了自己在石羊河度过的难忘青春岁月,并分享了毕业后在宁夏工作中传承和弘扬“石羊河精神”,继续扎根乡土中国深处、奉献基层、服务农民的感人故事。他谈到在石羊河的研究生们艰苦奋斗、服务区域发展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践行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一代又一代、一届又一届,在不断传承“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自找苦吃”。在石羊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群人的奋斗,同学们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团结,还培养了勤奋、求实、尊重、奋进等优秀品质。目前,李王成教授带领着宁夏大学“旱区水土环境调控”研究团队,针对当地面临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农民增收以及生态保护,做出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成果。他鼓励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秉承“石羊河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5.png

天津农学院周青云教授以“石羊河精神”初体验和“石羊河精神”永传承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与石羊河之间的精彩故事。回忆起2005-2006年在石羊河实验站进行实验的青春时光,她首先提到了克服“衣食住行”困难的挑战,迷彩服、草帽、手套成为了他们当时标配的“三件套”,三餐面条,难住了南方同学的胃,却难不住大家艰苦奋斗的心!拥挤的宿舍和不便的洗澡条件带来的困扰,以及崎岖不平的道路让每一次的前往试验地都充满了颠簸和艰辛。生活和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她不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在试验中不断创新方法,设计新的“埋设辅助装置和取样神器”,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通过这段艰苦奋斗,她才能够在日后品尝到甜蜜的果实,每每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的脸上都挂满了幸福的笑容,这就是苦尽甘来,回味无穷。在石羊河,他们的青春岁月凝聚在了这片土地上,从未感到孤单,而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完成试验任务,这正是团结协作的力量。周青云教授说道:“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自找苦吃’会幸福一生!”。

6.png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屈艳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分享主要从“结缘石羊河,最佳相遇”、“走进石羊河,绽放最美青春”和“走向乡土中国,最广阔舞台”三个方面展开。回忆起那段艰苦的生活,早餐的酸馒头、洗澡的困难和简陋的住所,同时她也深知在这个团队中,她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站人一起打液流探针,测定5米高新疆杨的光合作用,打3m深的TRIM管,挖几米深的土壤剖面等等,虽然苦,但这种历练成为她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回忆。屈艳萍教授的努力与付出并没有白费,她在石羊河实验站的经历让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陕西省的优秀毕业生荣誉。如今,她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专注于抗旱减灾和农业节水领域的研究。她坚定地走入乡土深处,为了祖国的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她鼓励同学们“自找苦吃”,甘之如饴,践行“石羊河精神”,将自身才华施展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不负大好时光,不负青春韶华。

7.png

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海利高级农艺师分享了自己毕业后扎根石羊河基层服务乡村发展的故事。他介绍了自己在武威市农科院的工作情况,7年时间,他跑遍了全市70%的乡镇,不管是大田蔬菜还是设施农业,他都关注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示范和推广应用。在开展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工作过程中,村民的求助电话,每天会收到十几个,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大棚院落。为了减少虫害,提高农民收入,他各处奔走,手把手给农民传授技术要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他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自找苦吃”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历相结合,鼓励大家在艰辛中寻找甘甜,要“志在四方,深入基层,造福人民”,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于海利说道:“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及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领悟及实践,把先进理论和实用技术结合起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满怀服务“三农”的热心和真情,到大棚中去、农田里去,主动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助推武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8.png

石羊河实验站副站长丁日升教授介绍了经过几代人扎根西北旱区,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不断把石羊河实验站建设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以及全国科普基地的艰苦奋斗历程,并介绍了实验站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1684109807481075339.png

image.png

1684109807573034898.png

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难忘的石羊河青春岁月,感人的艰苦奋斗故事”两大主题进行了交流。石羊河实验站学生临时党支部书记陈昱东表示,作为全国样板支部,将进一步服务于农业高效用水,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的发展,将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铭刻在石羊河人的心中。博士生代表段世名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并表示将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与“石羊河精神”,将“自找苦吃”作为服务“三农”的精神源泉。硕士生代表王显齐表示总书记回信精神和“石羊河精神”将是他未来扎根一线,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引。特别是曾在实验站进行博士论文试验研究,毕业后就职于青岛山东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的郭庆博士,讲述了他在石羊河扎根农村一线,一点点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深入农户调研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让农民增收就成为了他科技攻关的方向。工作后,他带着花生种植技术又回到石羊河,立志在当地大面积推广花生种植,打造当地的花生特色种植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之路。还有从欧洲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刘文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从农村走向北京、走向欧洲和美国的大舞台,最终回国的故事。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作为青年教师要更多的根植中国乡土深处,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地解决“真问题”。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素芬教授希望在实验站的同学们将总书记回信精神学在心中,落到实处,在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和发扬“石羊河精神”,在进行“帮民富、解民忧、暖民心”的社会实践中践行“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服务乡村发展,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武威市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毕文涛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四个方面解读了“石羊河精神”,并鼓励在站同学们“自找苦吃”,以自信和自强的态度面对困难,做好试验,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和超越。

17.png

康绍忠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从石羊河实验站走出的优秀站友李王成教授、周青云教授以及屈艳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用他们难忘的、感人的石羊河青春岁月诠释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石羊河精神”,并肯定了他们走出实验站后继续为国家发展,为乡村振兴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赞扬了以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海利为代表的农大毕业生扎根农业一线,持续服务地方农业生产的感人事迹。同时,也强调了石羊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动体现,也是武威市政府对校地合作的大力支持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全面推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后,康绍忠院士结合个人经历勉励在站学生不断弘扬“石羊河精神”,他讲到从1995年第一次走进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石羊河流域进行系统考察,看到当地到处是荒漠化、盐碱化的土地,了解到民勤县东渠乡大号三社130多人的村子,村民因无水可用而被迫离乡,只剩残垣破壁,再到最后决心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里的缺水做点事情。这是为什么能够二十几年始终坚持在石羊河流域开展农业高效用水与绿色发展研究的初心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奋斗的青春不后悔,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情怀,要将总书记的回信精神铭刻在心灵深处,继续扎根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用实际的工作成绩践行回信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西部的大地上、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农业大学水院法科宇副教授、王棣博士,武威市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韩万海、胡铁民,原武威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秀英,武威市水务局驻站站长张霁、副站长陈顺国以及全体在站工作人员和博硕士研究生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人民日报》、《武威日报》和武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对座谈会进行了采访。


供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供图: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