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会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聚力“第一资源”, 赋能“智慧农业”发展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助力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始终把人才建设摆在提供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通过多层次筛选严把进人关,加强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赋能“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给农业插上信息与电气的翅膀。

图1.png

学院教职工合影

一、坚持人才强院,加强智慧农业“第一资源”建设

自2018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坚持有层次、有梯队、精准化的引进人才原则,共引进各层次人才26人,其中杰出人才(教授)3人,优秀人才(副教授)16人,普通人才(讲师)7人。近五年引进人才平均年龄34岁。

图2.png

2018年以来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学缘结构

图3王洋王洋在智慧农业国际会议做报告.jpg

王洋在智慧农业国际会议做报告

图4王洋在养殖车间调研.jpg

王洋在养殖车间调研

2018年王洋教授以“优秀人才”引进到电子工程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获得学校“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支持。主要从事数字渔业和设施渔业生物-环境-能源互作机制研究担任Elsevier旗下中国卓越行动计划科技期刊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副主编,近3年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教改项目等。

图5张璐在南网柔性配网示范区做学术交流汇报.jpg

张璐在南网柔性配网示范区做学术交流汇报

2019年张璐副教授以“优秀人才”引进到电气工程系,获得学校“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支持。面向国家能源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战略下的高效安全用能与保供电难题,提出了柔性交直流供电模式与规划运行基础理论,攻克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低碳安全调控与故障主动支撑等关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我国贵州、广西等多地实现落地示范应用,促进清洁能源本地消纳,提高供能质量与居民生活幸福感,助力乡村振兴,官方媒体转载宣传百余次。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合同经费1800余万元,于2020年入选福布斯(中国)U30精英榜,2022年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部分成果现已服务于国家重大军工项目。

图6林建涵团队在新希望六和开展生物传感器示范应用.jpg

林建涵团队在新希望六和开展生物传感器示范应用

林建涵教授为学院引进的优秀人才,获得学校“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支持,带领的生物传感器交叉创新团队,开展病原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及其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应用研究,在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检测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创制了系列免疫磁流动分离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光学生物传感器,突破了大体系病原特异分离与高效富集关键技术,攻克了病原简单快速灵敏检测难题。近五年,团队在工程、生物、化学、医学、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近60篇,其中38篇ESI前10%和14篇ESI前20%,累计引用2500+次,单篇引用最高300+次。培养的优秀学生,曾获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博士后,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

图7李道亮考察宜兴50000亩的池塘养殖物联网工厂.png

李道亮考察50000亩的池塘养殖物联网工厂

图8李道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jpg

李道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李道亮教授是国家级人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并获得学校“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支持。李道亮教授长期从事渔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 带领团队创新了养殖水体溶解氧、叶绿素原位测量方法,突破了实时补偿校正与智能变送技术,创制了9 种水质在线测量传感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创新了持久化传输与跨网多设备动态适配技术,研制了7 种水产专用无线采集器、控制器,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构建了溶解氧优化调控与智能投喂决策模型,研发了精准测控云计算平台和移动终端服务系统,引领了产业发展方向。创制了系列陆基工厂循环水处理成套装备,构建了池塘、陆基工厂、网箱、鱼菜共生精准测控技术体系,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项,出版专著12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157篇,连续3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和地方标准7项。带领的团队入选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

通过学校实施面向海内外人才的“315人才引进工程”和面向校内存量教师的“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信电学院外引内培,引育并举,系统推进人才强校工程。截止到现在,学院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84人,讲师7人,博士后8人,教学辅助及其他共53人。专任教师中45岁及以下占整体专任教师数量的43%,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89%。

图9.png

学院专任教师年龄分布

1697846392430009136.jpg 1697846399041091227.jpg

学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学院举办系列青年学术沙龙

为支持学院年轻人才发展,学院制定并不断完善“跨越人才”支持计划,打造了7个跨越人才团队建设,引进青年人才都进入人才团队给予支持,每个人才团队配备有经验的教授进行发展指导。建设“青年教研、教学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通过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师德与政治素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集众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共同探讨,分享教科研究体会,打造和谐的学术氛围,营造高校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构建青年教师国际交流平台,通过打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建设青年教师社会服务平台与团队,根据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特点,组建面向智慧农业不同领域的社会化服务团队,注重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助力青年教师产教融合发展。

二、坚持“四个面向”,有力服务国家智慧农业发展战略

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重大需求,依托国家双一流A+学科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3个学科及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到账经费2.28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501项、软件著作权1686项。

图13.png

2018-2022年到账科研经费

学院始终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以信息感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决策与人工智能为突破口,以“智慧农业”为主线,融合数字信息关键技术,打造智慧农业发展体系与平台,推进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能农业装备、智慧农村能源4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三、坚持学科引领和人才驱动,打造“双一流”建设新引擎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驱动“双一流”建设新引擎。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变革与升级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第五轮学科评估学院三个学科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学科布局从平均用力、资源分散向突出重点、需求导向转变;学科投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学科队伍从个体式松散型向团队式聚合型转变。

传统优势农业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快速转型发展,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动植物表型快速获取、智能化养殖装备等发展迅速,以智能化赋能传统农业学科已成为国内外前沿学科发展大趋势。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农业装备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工程学科也在进一步融合农学、畜牧学、生物学科,拓宽学科发展渠道,增强学科发展活力,以促进“新农科”和“新工科”建设。

筑巢引凤,广揽英才,开辟新兴前沿交叉方向新赛道。围绕新兴前沿交叉方向布局人才队伍建设。以“智慧种植”“智慧养殖”“零碳能源高效综合利用”“智慧农业装备与机器人”为主要研究方向,学院综合谋划团队、岗位建设目标,提供的相应的资源支持,明确交叉学科背景、新兴前沿交叉研究基础对服务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的作用,完善和优化与现有学科产生的重大交叉性研究成果,打破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人才引进壁垒,壮大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人才队伍。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信电学院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改革,推动人才队伍质量持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新的智慧农业人才力量!

供稿: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供图: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孟祥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