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会 | 奋楫笃行践初心 人才强校做“十”事(下篇)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保障,系统支撑人才全面发展

【编者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保障,系统支撑人才全面发展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国字号”农科大学,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坚持以党管人才为统领、分类评价为核心、以人为本为基础,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围绕选、育、用、留四个关键环节的核心问题和衔接机制,通过人事人才体制机制系统的56项改革,谋大规划、做大文章,构建招贤荐智之“选才”、精准支持之“育才”、人适其岗之“用才”、激励关怀之“留才”的“四位一体”人才工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斐然成绩,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保障,系统支撑人才全面发展

八、多维发力,保障事业发展强支撑

本固枝荣,行稳致远。管理教辅人才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管理教辅队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保障,也是学校发展的必要。五年来,学校多措并举、多维发力,持续加强管理教辅人才队伍建设。

“小切口”改革,管理服务双提升。按照学校“5+1工程”中“内部治理工程”的目标要求,为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2020年学校以管理层级的最基础、最小单位——科级及以下管理岗位为切入点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取消科级机构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除上级要求外,引导二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本着便捷高效的原则,自主设置不定行政级别的内设机构,其中学院内设机构数减幅57.1%;落实岗位管理要求,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所有管理岗位按照部门工作职责进行设置,共制定岗位说明书502份,明确岗位职责并落实到每一位管理服务人员;落实管理服务去行政化,取消科长、副科长等职务,设置科级干部岗位,促进岗位灵活用人,科级干部平均年龄由改革前的40岁降低到了36岁,理顺原有科级岗位数与编制数的内在关系,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营造科级岗位能上能下的良性发展;加强学院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采用事业编+合同制A岗相结合的方式,充实学院一线管理服务力量,学院基本管理服务岗位总量增幅48%,近五年人员补充数量占到学院原有管理人员总量的53.5%,与此同时核减事业编18个,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需求,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准配置,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能;强化管理人员服务意识,2019年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的360度考核,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服务水平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直接运用至年度考核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8.jpg

严把入口,管理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为提高管理服务队伍质量,2019年起,学校持续改进完善管理人员招聘程序,增加学校统一笔试、心理测评,强化岗位实习和人岗匹配度考核,在保证遴选人员整体水平的同时赋权二级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加递补推荐人选选拔环节,建立学校管理岗招聘递补人员库,为招聘落空单位提供优质后备人选,提高了招聘工作实效。

兼收并蓄,教辅支撑队伍活力迸发。“十四五”以来,学校紧扣国家及三农重大需求,在国家级实验室、中心、野外台站、学校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等精准对接岗位需求,立足于学科差异性,服务于学校产学研实际需要,破除学历要求,引进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教辅人员,使得“岗得其人,人适其岗”。工学院实验师李杰,作为学校2021年精准引进的“双师型”人才,在数字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刻苦钻研,凭借技能成才,于2023年入选教育部系统全国首位高技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畅通教辅队伍职业发展通道,打破教辅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天花板”,2018年起各系列岗位均设置正高级职称,累计晋升实验、工程与农业技术系列正高8人,增幅72.7%,让整个教辅队伍,有了“奔头”,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打破人员职业发展“独木桥”,健全不同系列教辅人员的转化机制,贯通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鼓励发挥专长,激发教辅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分类评价机制,组织不同专家分类评审图书、编辑、实验、工程与农业技术等系列教辅人员业绩,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教辅人员专业化发展。通过系列改革举措,教辅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结构进一步优化,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持续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提供稳定高效的支撑服务。

不分轩轾,多元化用人模式成效显著。为缓解编制、户口压力,学校持续加强和完善多元化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制度建设将校聘合同制A岗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参照事业编制用人条件公开招聘、岗位管理,在校内享有相同的晋升渠道和培训资源。2020年在学院增设校聘合同制A岗63个,助力基层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夯实一线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保障;在部分承担公共事务的教辅岗位设置校聘合同制A岗,根据科研项目需求设置合同制B类、C类岗,扩充了教辅人才队伍规模,保障了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运转;2021年打通合同聘用制人员晋升通道,在校聘合同制A岗中设置高级岗位,两年来共有4人晋升高级职员,2人晋升高级职称,增强了合同制人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合同制人员树立了工作标杆和努力方向。

九、优化分配,强化价值导向稳秩序

突出创新优先,将薪酬分配同绩效紧密挂钩,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持续完善人才年薪制度,强化人才待遇保障。建立引进人才新机制年薪制度,及时兑现“315人才工程”及其升级版600余名新引进人员年薪待遇,第一时间提供薪酬支持,有效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完善特聘教授年薪制度,落实入选“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的非新机制、无帽子教师的年薪待遇保障。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进入年薪体系教师人数从2015年的50余人增长至目前的800余人,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确保集中学校各类资源用在人才激励和事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构建实绩、价值与贡献相结合的绩效分配机制,发挥薪酬激励作用。以引进人才聘期考核为抓手,对50余名聘期考核岗位晋升人员兑现更高待遇。强化工作量考核结果运用,奖勤罚懒,自2019年以来,对200余名超额完成学校工作量、表现特别突出的教师予以不同程度的岗位津贴奖励;对50余名工作量未达标人员扣减相应幅度岗位津贴,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相结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实现薪酬能高能低。

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第一时间做好薪酬服务保障。扎实做好学校教职工日常工资福利管理服务,落实工资调标,薪级工资晋升等国家政策,并及时兑现学校职务职级晋升人员的薪资待遇,年度落实各类薪酬待遇调整近万次。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级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推进难度大,时间要求紧。按照国务院有关实施要求,学校成立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校事业编职工的养老保险改革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在海量信息和数据中,逐一核查教职工档案,坚持“一人一册”,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事业编职工的信息采集、参保登记、养老保险预扣、缴费工资申报、首次征缴确认、准备期资金结算、新老办法对比计发、养老金待遇调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截至目前,已顺利实现学校事业编教职工正常缴纳养老保险和领取养老待遇,实现学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积极发挥社会保险兜底保障作用,在中央社保和北京市社保分类做好教职工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参保工作,确保教职工获得全方位保障,增强教职工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教职工潜心科研、静心育人。

十、以人为本,加强内部建设优服务

以服务教师需求为目标,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持续深入履行“暖七条”承诺,主动思考、预先安排、协调统筹,提高工作实效。始终坚持“凡有新政必有宣讲、重点问题重点宣讲”,平均年度组织线上线下人事工作宣讲会20余场,推出“一图读懂新政策”系列推送,方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新政要点,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落地。坚持以人为本,简化入职流程,牵头协调13个职能部门,对接71个二级单位,搭建“教工入职线上办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入职材料“多跑腿”,人才“少跑腿”,平均办理时间从3天缩短到3小时内,入职办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开通一人一议一办理的绿色调配通道,确保人才第一时间无障碍开展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京外毕业生落户指标逐年增加,增幅达到92.3%,近五年累计办理夫妻两地分居61人次,为教职工排除后顾之忧。充分考虑两校区办公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事数据化办公流程,分别在东西校区设置人事证明自助打印终端,教职工使用身份证或校园卡可自行打印各类无需审批的人事证明,年打印各类人事证明2000余份,把为师生做实事落到实处,提供优质办事体验,打造暖心服务。

1699084195773097397.jpg1699084204420083724.jpg

1699084295250024260.jpg1699084303218088390.jpg

结语人才兴则事业兴回望过去五年,学校人才工作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在构建农科特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方向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岗匹配、责权明晰夯实基础,以分类评价、科学引导着力发展,以引育并举、人尽其才卓越提升,持续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人才活力空前高涨,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优先发展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队伍保持强劲势头,国字号人才队伍不断突破,人才规模增幅超过80%,实现了主要教科学院国字号人才“全覆盖”。人才梯队厚度明显增强,国字号青年人才增长迅猛,增幅高达190%,青年人才占比从30%增长至50%,扭转了学校高层次人才不可持续的状况。人才引领发展作用充分发挥,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校整体实力在国内外高校排名稳步提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

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供稿: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供图: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