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会 | 植物保护学院:聚焦人才发展关键环节  培养强农兴农先锋队

近年来,植物保护学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学校“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提高站位,拓宽视野,积极谋划推进新时代学院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引领,引育双向发力,构建一流农科人才队伍,培育农业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一、系统谋划引才,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学院紧抓人才引进“窗口期”,多次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精准引才,让人才“第一资源”更好地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一是广泛宣传。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广泛宣传优良的学术传统、良好的科研氛围及鲜明的学院特色,着力引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创新性前瞻思维的“潜力股”。二是以才引才。充分调动学院高层次人才发现、沟通、引进、培养青年人才的积极性,鼓励高层次人才将人才引育作为团队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部分,人人争做“伯乐”。三是项目引才。结合学院学科需要,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匹配所需人才,以海外人才及博士后引进等人才项目为依托,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厚植学院人才优势。

自学校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以来,学院共引进各类人才42人(杰出人才7人、青年研究员2人、优秀人才29人,普通人才4人),其中刘俊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王琦教授入选农业农村部人才项目,杜娟教授、李虎教授、郭海龙教授、杨丽教授、夏吉星教授、杨超副教授、闫硕副教授7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杨丽教授、段元格副教授、姜文君副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高层次人才占比升至16%,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以引进杰出人才夏吉星教授为例:主要从事重大农业害虫的寄主适应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ell封面论文的研究成果“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入选农业农村部评选的“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获第二十届北京昆虫学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基础研究类特等奖。入校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参加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正高级46人、副高级46人;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53人,占比为55%。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增长势头强劲,师资博士后规模持续扩大,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在学校博士后“倍增行动”引领下,学院新增博士后入站人数39人,在站博士后数量翻番;其中,1人受聘“兴农学者”岗位,4人出站留校工作,初步实现博士后规模倍增、作用倍增。

1696983109234011298.png 1696983113661095373.png

新引进专任教师数量与专业教师规模

二、  多措并举育才,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在学校“2115人才培育工程”支持下,学院着力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科研和事业平台,坚持把人才的“本事”和国家战略需求对接起来。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思想引领。学院牢牢把握人才队伍的正确方向,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党委领导,抓好统筹结合,优化完善教师“五学三结合”理论学习体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激活新格局发展动能。通过开展“覃思大讲堂”系统学、“覃思沙龙”研讨学、“支部联盟共建”联动学、“植梦未来促交流”调研学、“讲好植保故事”浸入学,使专题学习与集中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相结合、检视整改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将主题教育要点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覃思沙龙”主讲人刘俊教授2021年以杰出人才引进学院并担任院长助理一职,充分发挥党员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在团队建设中注重培育青年人才。刘俊教授带领团队深耕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领域,发现植物识别细菌的新方式,揭示并提出了植物免疫损伤监视机制,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EMBO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杂志发表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优秀人才杨超副教授作为团队核心骨干,重点从事稻瘟菌与水稻互作的机制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并于2023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1696983165812063029.jpg 1696983169641099213.png

覃思大讲堂与覃思沙龙

二是健全人才培育支持体系。学院通过提前规划和顶层设计,对人才“望、闻、问、切”把好脉,聚焦教师成长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完善人才培育支持机制,提升教师发展专业化。学院启动“精研计划”,聘请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担任青年教师导师,通过本领域校外知名学者一对一指导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努力实现“学期有计划、每周有主题、日日有成长”,推动建设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育人成果显著的人才队伍。

青年新星陈倩副教授及其所在的彭友良教授团队在Nature Food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 ERAD相关泛素结合酶OsUBC45同时调控水稻的产量和广谱抗病性并揭示了其作用机理,为水稻的高产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新星姜文君副教授及团队在Chem在线发表重要研究论文,聚焦于塑料对农业与环境的影响这一前沿科学问题,全化学合成镜像酶致力于解决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并拓展镜像酶在农业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该研究展示了一类新型的不可生物降解的镜像酶降解微塑料污染的潜力,在塑料生物降解酶的工程改造和环境塑料污染的原位降解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1696983265299050856.png 1696983274512019305.png

精研计划导师聘任仪式暨学术交流会与精研计划校外专家线上会场

7.png

彭友良、陈倩团队发现可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病性的
关键调控基因并揭示其作用机理,成果发表在Nature Food上

三是营造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学院打造“教师发展四项行动” ——师德涵养行动、教学提质行动、名师引领行动和科研助推行动,先后举办“教师发展沙龙”“农声讲坛”“青年创新沙龙”“教学工作坊”“植研问道”“师声花语”“致远名家讲堂”等系列活动,以常态化形式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报告、提问、研讨”的互动模式与学术大咖、教学名师等专家近距离深入交流,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促进思想碰撞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拓视野,助推合作。

青年教师闫硕于2018年以普通人才入职学院,聘期内表现突出,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组评议、校外第三方同行专家评审,于2021年晋升聘任至优秀人才岗位,在学校学院精准支持下,2023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从事纳米载体介导RNAi及农药纳米化作用机理研究,建立了递送外源因子的新技术平台,阐明了纳米载体提升RNAi效率的机理,为RNA农药的创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建立的增效减施技术可提升农药利用率30%左右。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no Toda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国际论文43篇(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是热点论文,1篇入选Springer Nature最具影响力中国学者论文)、核心论文38篇,主编教材/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

1696983392184087230.jpg 1696983396182036260.png

教师发展沙龙与教学工作坊

1696983445853069243.png 1696983451943065102.jpg

植研问道与致远名家讲堂

三、  创新平台兴才,为人才发展蓄势赋能

学院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着眼建设区域性资源集聚高地,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和交叉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建立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形成在创新项目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良好态势。学院通过“精研计划”与“致远计划”持续跟踪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自2021年起设立评选十大科研进展“致远奖”及教育教学成果奖“敦本奖”,激发教师创新动力,凝练优秀特色成果,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发展能力。

杰出人才郭海龙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抗病分子机理及病害绿色防控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成对的胞内免疫受体复合物中如何精准识别不同病原菌无毒蛋白及启动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过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 Host & Microbe、PNAS、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多项,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及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杰出人才杨丽教授主要从事抗病杂种优势形成机制及光介导的植物免疫调控研究,入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 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近年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才引领学院内涵式发展成果突出。2022至2023年,学院新增4位高层次青年人才,王琦教授等多名教师入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评全国创新争先奖、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奖项。新增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01项,总批复金额7472万元,较2021年增长8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增获批29项并首次获批重大项目,创历史新高,较2021年增长38.1%。植物检疫与昆虫学教学育人团队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是继《普通昆虫学》国家级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的又一标杆。

1696983516463032619.jpg 1696983520118048495.png

王琦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统计

下一步,植物保护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前沿,奋力打造植保人才集聚高地,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凝聚植保力量。

供稿:植物保护学院

供图:植物保护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