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黑土地保护好——土地学院师生寒假以来扎根梨树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从2月底开始,刘卓就在频繁往返于梨树实验站和四棵树乡,这两个地方对于她非常重要,一个是野外观测实验的地点,一个是住宿和开展室内实验的地方,这样的日子还将持续半年时间。

1735b8986bd349098b3ae591de0bf963.jpg

刘卓在大田里做实验

刘卓是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生。她正开展的实验是研究土壤风蚀,这个研究要通过野外观测实验与模型模拟相结合,阐明少免耕模式阻控黑土区土壤风蚀的机理,为日后定量评价少免耕技术保护黑土体提供依据。

目前的梨树实验站,中国农大的师生并不多,刘卓就是其中之一,她是3月1日来的,将在这里半年时间,“我的计划是按照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对集沙仪收集的风蚀物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对土壤风蚀的野外观测工作和模型模拟研究,为黑土地抗风蚀做出薄弱贡献。”

梨树地处东北地区,在北京的玉兰花已经含苞待放的3月中旬,梨树的土地还春寒料峭,属于东北的春耕要到4月才能展开。但是土地学院的师生们服务黑土地保护的工作并没有停歇。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土地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把黑吉辽三省的科研推广基地跑了个遍,只为推广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我们希望尽我们所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9d58d20858b9410ba77a3c69134dbfc7.png

3月5日,王力(右一)陪同李保国(右一)等在梨树县孟家岭乡考察

王力今年已经去过两次梨树,分别是1月中旬和3月初,主要考察调研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情况,与合作社成员交流沟通。同时也考察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5个万亩示范区建设落实情况。对于梨树,王力已经非常熟悉了,从2015年第一次踏上梨树的土地,一晃8年过去了,他在这里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博士后出站,去年开始以实验师的身份入职农大,主要负责梨树实验站的运行等工作。从入职开始,每年从播种至收获这段时间都会在梨树度过,累计大约半年时间。

长时间在梨树,也让王力对梨树充满了感情,“七八年的梨树学习工作时间,使我逐渐认识、了解了黑土地的重要性以及保护黑土地的紧迫性。保护黑土地的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对自身研究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更强。”让王力感到欣慰的是,当前东北一批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员,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联盟的带领下行动起来保护黑土地,并且规模在持续扩大,“保护性耕作由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黑土地保护工作未来可期。”

和王力一样每年都会在梨树半年多时间的人,还有土地学院副教授张炜平。从2017年开始,每年5月,张炜平都会来到梨树,开展玉米/豆科间套作种植,探究长期间套作对产量的影响等工作从播种开始,到大田管理,再到作物收获,张炜平和小组研究生会在梨树忙碌近半年的时间。

9321178ebc9641b79155410a391b8dda.png

张炜平(右)在梨树实验站进行实验小区布置工作

常年的梨树生活,让张炜平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地眷恋,他已经把梨树当作第二故乡,“每年都经历很多的酸甜苦辣。每年实验地里面都碰到各种气象灾害,在实验碰到各种波折的同时,也有很多积累与收获”,谈起在梨树的科研工作,张炜平如数家珍。未来,他表示将继续在梨树开展玉米/豆科间套作种植的工作,将玉米/豆科间套作种植在黑土区进行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帮助,为黑土地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fd3b5a81a15c4ccd939b3c0887135a70.png

张帅在田间取样

在刘卓正在实验站开展科研的时候,张帅即将进入在梨树实验站的最后一年学习生活。作为土地学院的本硕博,张帅2019年就来过梨树,但是真正长期在梨树开展科研工作还是2020年。当时还在读研的她,开始在梨树开展科研工作,一年基本在梨树常驻6个月。

目前,张帅是土地学院2021级博士生,也是实验站班班长。虽然即将结束在实验站的工作,但是她还是怀念在实验站远离城市的喧嚣埋头于静谧的农田的日子,“春天我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收获金灿灿的粮食”,“四年的梨树生活有过汗、有过崩溃和艰辛、有过累与泪,有过彷徨,但大家一起并肩前行的路上是永不言弃、是值得的。”

时间即将进入4月,张帅也将再次来到梨树,开启博士阶段最后的梨树实验站岁月,她表示,“会将手中的接力棒传承好,将继续扎实专业本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而不懈努力。”

与张帅差不多同时抵达实验站的,还将有土地学院的其他老师同学们,他们将在黑土地上开始新一年的耕作,也继续书写属于农大人的黑土地保护故事。

记者:刘铮

供图:受访者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