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会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着眼“健康”立足“食品”支撑“产业”,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等,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建立一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引导教师加强师德师风、提升科研水平、深耕社会服务,不断发掘师资队伍建设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学院师资力量发展新体系、新格局。

学院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成绩斐然。学院拥有各类人才称号教师37人次,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2个,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4个。自学校实施“315人才引进计划”“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以来,学院大力引才聚才、用才育才,引进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2人、讲师3人;25名教授、9个团队入选“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

一直以来,学院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多措并举、勇于创新,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并在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精心培育“四有”好老师

学院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多层次开展警示教育工作;多元合力促进全员育人,选聘院士、教授、企业家担任兼职辅导员,完善教师兼职辅导员队伍,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注重学科精神传承,一代代食品人传承食品科学领域学界泰斗周山涛先生、刘一和先生、蔡同一先生的精神,编写的《树》《路》《家》记载了学院发展史;发挥模范人才带头作用,带动教师奋勇争先、捷报频传。近三年,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北京教育系统育人先锋1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

“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攻坚克难,为我国果蔬加工研究领域突破性创新、为果蔬加工产业发展,也为相关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团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创新的NFC果蔬汁“超高压+”关键技术突破了制约果蔬非热加工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果蔬热加工向非热加工重大转变,助推我国果蔬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1697625529751037728.jpg 1697625534438050716.jpg

学院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助力教师成长,精心培育“四有”好老师。实施“1-3-5-8教师成长工程”,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成立课程群组,出台多维度评价、“重用、重奖”优秀人才的《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导师招生资格遴选细则》,配合定期召开导师培训会、专项导师说明会、青年教师座谈会等,多方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学院育人成效。

1697625565578060587.jpg 1697625569588023803.jpg

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稳步高效提升科研产出

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要求教师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开展研究,依托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瞄准食品科学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农产品贮运保鲜、现代农产品加工、食品营养与安全、未来食品绿色制造4个优先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取得突破。

近十年,主持重要纵向科研项目/课题228项,科研经费年均到账1.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为激发青年教师潜力,学院注重团队构建,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领域为牵引,组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并在团队内以及团队间开展“老中青传帮带”学术传承、学术研讨、学术沙龙、课题申报专项辅导等,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此外,为解决青年教师入职后,初期科研经费紧张问题,学院2019年设立科研创新提升基金,资助25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副产物综合利用、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营养、食品无损检测等方面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截至目前,受资助教师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人,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文章280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同时,学院积极动员青年教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并全力保障项目实施,促成了我院青年教师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学者的深度合作。2021年,共8位青年教师获批“世界顶尖涉农大学合作种子基金专项”,2022年,3位青年教师获批科技部外专项目。

2022年,学院发表SCI论文385篇、EI论文20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Biomaterials、《食品科学》等高水平期刊;主持制定并发布了我国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首个国家标准;出版学术著作3部;牵头创办英文期刊Food Innovation and Advances。得益于学校“315人才引进工程”,与2017年相比,2022年SCI、EI论文发表数量分别增长73%和87%;2022年高水平论文中,32%通讯作者为“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研究人员,引领了学院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三、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立足学院特色和优势,引导教师以服务食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围绕重要农产品和高质量食品有效供给、乡村振兴、健康中国2030、“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建立“院-站-点”社会服务体系,探索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并取得了不菲成绩。

5.png

学校首批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二级研究员段长青教授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带领团队耕耘于贺兰山东麓产区,梳理产业问题、攻关独特风土区制约产区壮大的科学问题,创新了贺兰山东麓独特风土区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科技体系,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级农业类开放试验区——“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申报和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针对我国宁夏、新疆等西部生态脆弱区首次提出“生态修复与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方案;发挥智库作用,为“综试区”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指导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张骞葡萄郡项目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黄河滩区治理、生态修护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融合的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科技引领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考察了中国农业大学核心示范推广基地、自治区特色产业发展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及生态恢复结合的典范——宁夏志辉源石酒庄,段长青教授就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以及科技支撑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汇报。

6.jpg

志辉源石酒庄教授工作站只是一个缩影,在全国范围助力食品产业发展的教授工作站正在快速推进建设。目前学院教授工作站数量达到46个,围绕辣椒、乳品、杂粮、葡萄与葡萄酒等产业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创历史新高。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以农业食品营养与人民生命健康为切入点,开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绿色加工、中餐工业化产品开发、功能食品开发等研究,推进“川字号”农产品科技成果在川研究开发、在川转移转化,打通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目前与川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了26项横向科技合作。新增“峨眉学者”1人。

面向人类健康,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兴化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重点开展植物肉产品研发、浓汤宝系列产品改良、冷冻鱼丸研制、大麦若叶系列产品开发。对接地方企业450人次、13位青年教师与地方企业开展项目合作、4位教师荣获江苏省泰州“双创人才”称号。《新华日报》《人民网》媒体多次报道产业研究院社会服务成果。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新的征程,扬帆起航。一直以来,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着眼健康、立足食品、支撑产业,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未来,食品学院将持续顺应学校人事人才改革,做好学院人才工作规划,拓宽渠道大力引才,坚持人才分层支持,落实深化分类评价,提升人事服务保障,谱写人才强院新篇章,助力科教兴国强发展。

供稿: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供图: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