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农名师]刘燕丽:倾全力之力,传人文思想(图文)

刘铮 2014年10月1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能叫出每个同学的名字”“课堂上问题最多、也让我们问的问题最多” “我学会了如何追根问底、如何追溯事物的本质”“刘老师带着我们和村民一起做的规划就直接用上了,我们很自豪”……这些是在校生、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在提起人发学院刘燕丽时异口同声的评价。今年,大家的刘老师获得了“大北农教学名师奖”。

  在社会实践中传递知识

  1999年,刘燕丽从中科院地理所获得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后来到我校任教。入校以后她没有立即给学生上课,而是到贵州执行扶贫项目,之后又到德国多特蒙德大学SPRING发展规划中心进修发展规划。农村的实践、交叉学科的学习与之前的博士论文研究融合到一起,为她的教学思路、方法以及具体内容提供了指导。

  2002年,刘燕丽与叶敬忠合作创立了本科生课程《参与式发展规划》。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之前我国规划领域没有把农村作为独立的规划对象,而仅仅是作为区域规划中的背景,所以从未有过针对农村社区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课程有什么样的操作性理论与技术?学术界并没有完整的答案,刘燕丽和叶敬忠就自己动手寻找答案。经过三年的努力,2005年底,两人合作编著的《参与式发展规划》教材出版,不仅回答了上面两个问题,而且明确表达了我国农村发展理念和方法,即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与规划。教材受到好评,许多地方干部来信鼓励。目前,这本教材仍是我国唯一的相关教材。

  “学生对课堂的贡献就是提出问题”,这是刘燕丽常说的话。她喜欢学生提问题,认为能提出问题才说明学生真的学进去了。为了鼓励学生,她把学生5人分成一组,每节课每个小组都针对已经讲过的和要讲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她来解答。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规定已经提过的问题不能重提,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在刘燕丽看来,《参与式发展规划》课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的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理论。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在教务处的具体协调下,每年刘燕丽都会带学生到贫困农村驻村实习,为期三天。在实习前,刘燕丽会反复考虑实习地点、实习项目等细节。在实习期间,她也住在农村,随时指导实践。

  下乡实习之后,刘燕丽会按照不同的需求对每个学生小组进行单独辅导。《参与式发展规划》一般是在12节上,上完课刘燕丽就会到办公室单独辅导学生,有时忙得连午饭都吃不上,但是她却认为能给同学们多讲一点知识是值得的。因为有准备有计划有指导,学生们不会只注重表面的新鲜事,而是学习实际的调查分析,教学效果很好。

  在贵州农村实践理论

  除了在德国学习发展理论,刘燕丽还到贵州纳雍县千秋村做联合国志愿者。在2000年到2001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修通了一条3.9公里的公路,还为197户山民通上了电,修了2.4公里灌溉渠,建了3.5公里饮水管线,让自己所学的理论用了用武之地。

  千秋村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那里地处山区,到2000年还没有修通公路,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亚洲银行为千秋村提供了5万美元贷款,帮助千秋村通路通水通电。亚行中国代表处向联合国开发署请求派志愿者前往督办,20003月底至20013月底,刘燕丽以联合国志愿者的身份进驻了这个小山村。

  为了让项目落实,纳雍县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但是项目领导小组里没有村民代表,而村民都担心工程的质量。刘燕丽就积极协调村民和小组,监督项目的落实。在千秋村的一年里,作为唯一的志愿者,刘燕丽跑领导小组、联系施工、组织村民树电杆、开山、搅拌水泥,大山见证了她忙碌的身影。在她的努力下,3.9公里公路保质保量地修通了。

  刘燕丽不仅帮助村民修路、通水、通电,她还做了更多。她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改变当地人命运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老师不顾及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在乎教学方法,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认为穷孩子不聪明。刘燕丽就先培训小学教师。然后自己也出任小学教师,从一年级的孩子教起。

  刘燕丽还办了妇女扫盲班,教她们识字,帮她们出主意,还教她们怎样加工马铃薯粉、什么时候给小鸡打疫苗。当一个30多岁的妇女第一次在自己加工的皮鞋上亲手写上尺码的时候,她乐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学会写字!”

  经过刘燕丽的努力和多年的发展,千秋村已经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当地的富裕村。刘燕丽也因为在千秋村的贡献,获得了联合国开发署颁发的“志愿者杰出贡献奖”。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

  刘燕丽非常重视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无论在教学上还是课下辅导时,她都努力贯彻这一理念。

  在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刘燕丽不仅和学生谈学习,还谈生活,用自己课堂所讲的思想去指导实践。她表示,“参与式发展本身就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把课堂上学的参与式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在实践中运用出来,理性地处理遇到的事情。”

  要引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学十多年之后,刘燕丽越来越感到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变化,于是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促进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以前的学生一听实习都很兴奋甚至比上课还高兴,而现在的学生听到实习就要从时间安排等方面讨价还价,很多时候甚至不理解老师对实习安排所付出的心血。刘燕丽并没有抱怨和气馁,她认为这是一个发展规律也是教育的特点,因为大学生获得的资讯面很广、自我意识强、个人建构多元化,老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与此同时,她也正视现在学生“知道的多,实践的少”、离实事太远的特点,以更互动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含义。

  “有时老师认为学生不容易教,有时学生认为老师不可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在刘燕丽看来,学生心中还是有追求知识、追求真善美的愿望的,作为老师,就要帮学生实现愿望。她坚信作为老师的最大用处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挖掘他们内心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东西,当然这要附着于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她相信以理服人是重要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把每个问题都想透了再去给学生讲,同时使用很多案例。

  刘燕丽对学生的教导也收到了成效,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三人到西藏工作,投身到基层艰苦的工作中。其中一个学生还发来邮件,附上他供职的阿里地区一个镇的农业规划,征求刘燕丽的意见。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中运用发展理论,刘燕丽非常高兴。

  除了教学,刘燕丽也重视教材编写和科研。除了出版《参与式发展规划》这本教材,她还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发现,出版了教材《区域分析导论》。她还参加了国家社科重点基金“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社区发展”课题,以及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县域发展规划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虽然自己获得了名师奖,但刘燕丽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突出的事迹,而是觉得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中,由于没有论文指标的压力,能让自己自在地实现为学生服务的想法。在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里,随时能得到很多的鼓励和肯定,这是她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欧阳永志
分享到: 更多
标签:大北农名师 刘燕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