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教务处负责人就我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新闻中心 2016年08月1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近日,学校出台了《中国农业大学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到广大师生的热切关注。本网就此采访教务处负责人,对《意见》制定的出发点、基本思路和具体内容进行解读。

  问:本次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务必建设好一流本科。坚持“本科为本”,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推进综合改革,是我校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启动本轮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十二五”期间,我校推行了本科教育教学十大改革,广大师生对改革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全面推行的自由转专业政策,已经成为了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一张“名片”。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校本科教学体系也需要继续完善。基于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型、复合型行业领军人才。我校培养的本科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掌握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与这一目标相比,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的“通”“专”平衡、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治理体系、教师激励机制、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进。

  解决上述问题,涉及的制约因素很多,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推进。就本轮改革来说,希望着力解决以下具体问题:一是提升专业建设标准,强化一流专业建设;二是凝练突出课程建设重点,构建较为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三是健全以学为中心、兴趣导向、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政策;四是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投入激励;五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教学治理结构。

  为此,经过近三年的大量调查研究和研讨,广泛提取广大师生对改革方案的建议,学校最终出台了《意见》,提出了十个方面、共计41条具体改革措施,不仅仅包括本科教学本身的改革,还涉及到机构、人事、学生工作等诸多方面,可以说这是一个具体的、但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方案。

  问:为什么要建设一流专业,并将专业认证作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答: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确定、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化等方面。长期以来,我校在这些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但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关系,是把这些工作作为一项项单项工作来看待的,很少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围绕一流专业建设系统地、总揽性地来设计这些工作。其弊端是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性、整体性不足,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意见》提出的“一流专业建设”是个很重要的理念。

  推动专业认证工作是全面强化专业建设的一大抓手。专业认证既是一项具体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建设工作。要通过专业认证,就必须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多个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因此, 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全票通过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2015年,教育部将专业认证的理念引入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全面普及推广专业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各类专业认证,是毕业生质量获得国际或国内业界认可的重要条件,意义重大。

  “十三五”期间,我校将把专业认证工作作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置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各专业围绕专业认证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条件,开展教学改革,并根据专业认证标准改造相关教学环节和设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10-15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认证,使这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认可;力争完成10-15个农学、理学、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类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成为涉农专业建设标准的引领者;积极推动动物医学专业参与国际认证,努力使我校动物医学专业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问:改革方案将强化核心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核心课程是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对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最为重要的课程。核心课程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核心课程建设好了,人才培养质量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我校现行的培养方案系2008年修订,存在课程体系不够明确,与国际对接不足;不同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课程设置不够精炼;通识教育课程薄弱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突出重点,以“提升素质、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为指导思想,把核心课程建设作为关键;并且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等教学改革,带动整体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的目标是,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全校建设完成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建设涵盖核心通识课、核心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等三类课程。学校从人文修养、科学素养、宽广视野等方面构建核心通识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核心课程建设;各专业确定10门以内的专业核心课以及1门综合实践核心课。为强化基础,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

  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我校首批30门核心通识课程已经进行了立项,2016年秋季学期起将陆续开课。这些课程的课程负责人中,既包括武维华、康绍忠、李德发、沈建忠等四位院士,院士上本科生讲台将成为现实;也包括周志强、韩鲁佳、叶敬忠、张福锁、刘庆昌、彩万志等学术“牛人”和若干校内外教学名师;还有一大批高层次学术人才和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在此,要对所有支持这项工作的老师致以崇高的谢意。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设立专项课程建设资金,支持核心课程完善教学大纲、建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施行“Office Hour”制度、推进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教材建设等。

  核心课程建设实行责任教师制度,并进行严格的课程遴选。课程责任教师与学校签订核心课程建设任务书,明确课程建设的规划及年度计划。每年提交年度建设及经费使用报告,建设报告上网公布,并作为年度检查的依据。对于核心课程的责任教师,学校给予专门的教学津贴奖励。

  学校制定核心课程建设评价办法,每年对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对完成年度建设计划的,给予后续支持;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酌情减少或暂停后续支持。对于达到“校级优秀课程”标准的,将给予奖励。

  问:改革方案提到要实施思政课程的改革,是否有配套措施真正使得思政课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答:思政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改革”,其核心是构建一个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师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马院与其他部门相配合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马院的专职教师外,还计划选聘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等以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身份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支持科技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现实运用结合起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的理解和运用。

  二是课程体系建设。将根据中央的要求,设置2个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学分,强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不限于马院,而是由马院、学工部和团委共同开列课程清单,明确责任教师,将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基地教育等各类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形成多部门协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新格局。

  三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将改变单纯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试行反转课堂、专题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的互动式、混合式教学,同时将马院各系建成真正的基层教学组织,鼓励教师以系为基本平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讨和交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问:公共英语、体育课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思路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来的?

  答:上述三类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其实基本相同,就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英语课程来说,不同学生进入大学时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听说读写能力也各有差异,统一的英语一二三四级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差异化基础和差异化学习需求;体育课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但是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实行达标管理,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自主选修完成体育课学分;计算机课程也是如此。不同家庭出生的孩子计算机基础差异极大,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之前全校统一规定学生应该选修的计算机类课程和学分数的做法显然应该加以改进,以适应差异化的需求。

  改革之前,英语课的最低学分要求是12个,但是通过了国家四级考试的学生可减免部分学分;改革之后,通过国家四级考试不再减免学分,学生的实际英语选修学分与改革前相比并没有下降,但学习的自主性和差异化则大大加强了。对体育课来说,改革后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每年一次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测试成绩纳入所有体育课程成绩。因此,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另外,由于鼓励体育课教师和学生社团主办体育俱乐部,自主安排体育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各类竞技活动并计入体育课学分,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这次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答: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采用对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设计不同培养模式的做法。但事实上,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大学阶段所设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发展轨迹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对于高水平的大学来说,大学阶段应主要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可塑性,激发学生可能的发展潜能。为此,在重点抓好核心课程建设、打牢发展基础的同时,应大力增强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平衡人才培养中的“通”“专”关系。基于上述理念,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在保证学生全面素质和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通过坚持并完善自由转专业政策,实施更为自由的选课制度,改革学业成绩计算方法等办法,充分发挥学生天性,培养有特色、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增加选课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拓宽课程选修范围,鼓励学生跨校修读高水平大学优质课程;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选课管理政策,鼓励学生,特别是保研学生大四选修研究生课程;放开专业选修课程选课范围,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选课。

  同时,为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将以学生完成学业、提升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方位、多渠道、有步骤地推进学业发展工作。通过开展学业预警、学业咨询、学业帮扶等途径,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业、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问:改革学生学业计算方法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学分绩”是学生修读课程成绩的平均值。对大学生来说,学分绩在保送研究生、评奖学金、出国留学申请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里存在着盲目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学分绩”等功利主义现象。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出现了诸如为追求更高GPA,选“水课”,过度答题,考前刷题,甚至出现了“选课宝典”,“考后找分”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客观、全面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鉴于上述问题,《若干意见》提出要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等级制或两级制记载学业成绩;二是改变单一的GPA计算口径,通过必修课程和全部课程两个层次的GPA,多方面展示学生学业表现。

  实行等级制和两级分制,目的是弱化学生对学分绩的过度追求,转变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将学习重心重新放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素质的提高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同时等级制也有助于教师积极的思考和创新考核方式,激励老师更好地设计课程教学,推动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逐步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取得学习成效。

  两个层次的GPA,可以从多层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GPA在奖学金评定,推研等政策上的合理运用,可以逐渐让学习动机去功利化,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

  改革的目的是突出学业评价的导向功能,带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志趣,以更好地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问:老师们对学生评教政策都很关注。本轮改革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答:我校目前的学生评教办法在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时间安排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侧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忽视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收获的评价;评价周期上以往是在考试周前两周学生集中评价,忽略了教学过程评价,教师在评价结果公布前,无法看到学生的需求和评价结果,因而,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改革的措施包括三方面:

  一是修订指标体系。按照不同课程的属性,分类构建以学习效果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

  二是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将学生评教时间拓展至整个学期,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通过评价系统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通过系统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建立多维教学评价和评价复议机制。将建立学生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向教务处提出复议。教务处将组织同行专家通过查阅教师教学资源或下一轮授课听课等方式对其教学情况进行复查,对学生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问:改革方案对强化教师的教学投入激励是如何考虑的?

  答:教师的教学投入激励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涉及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教师教学投入激励的政策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教学奖励力度。除了调整和提高部分教学奖励的标准外,还将扩大奖励覆盖面,研究增设“校级优秀课程”奖、“校级优秀教材”奖等,使更多倾情投入教学的教师能得到奖励。另外,还将探索建立核心课程责任教师津贴奖励制度。

  二是研究建立教学型教授岗位制度。学校将由人事部门牵头,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制定教学型教授的职称晋升标准。明确教学型教授岗位职责。教学型教授晋升指标将按比例单列,全校统一评审。在学校定编定岗的基础,将教授/副教授教学工作量要求纳入岗位聘任合同。完善教学工作量核定标准,按照课程类别、教学工作量和质量确定教学津贴。

  三是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系统开展教师培训、提供教学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支持教学改革研究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责任编辑:欧阳永志
分享到:
标签: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政策解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