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走进中以国际农业研究培训中心

环球网 2018年11月2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提起以色列,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滴灌技术。的确,以色列在沙漠中贫瘠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精准农业令整个世界惊叹。那么,中国、以色列这两个有着深厚传统的国家进行农业合作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环球时报》记者日前探访了位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以中心),对该中心主任黄冠华教授及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公使姚纳森先生进行了专访。

  黄冠华介绍称,中以中心1993年成立,是中以两国在1992年建交以后,最早开始的两个重要项目之一。中心的建立主要基于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这一背景。“我们需要大量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农业方面的技术和人才。”“总的来讲,以色列农业方面的技术,在我们国家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都可以发现,”黄冠华介绍说,“大家都知道樱桃西红柿,这种品种的西红柿的种子最早就是从以色列来的。”此外,我们国家的滴灌技术的发展也是和以色列合作的结果,在新疆,大面积棉花种植,利用的就是滴灌方面的技术。在广西,热带水果甘蔗、芒果,还有其他的果树的种植,也部分利用了以色列的灌溉技术。

  黄冠华告诉记者,该中心利用以色列的人力资源培训了大量的中国农业技术人员,范围从高校、研究单位一直覆盖到了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累计为这些研究单位培训了约4000名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培训了至少1万余名农业技术人才。”

  姚纳森对记者介绍说,通过以中双方在研发上的合作,以及各领域专家学者在两国间的不断交流,以色列的相关机构也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中以中心派往以色列学习、研究的学员往往都有着很多不同经验和技能,这对以色列也是极其重要的,以色列因此也获得了中国顶级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这对以色列自身的农业也有着很大贡献。”

  黄冠华补充道,我国的农业南北差异非常大,因为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非常大。“中国的农业应该说聚集了世界上农业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也聚集了世界各地农业的特点,”黄冠华说,“这种经验是以色列没有的。我们的农业和物种多样性、我们的种植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我们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传统经验是非常独特的。”

  此外,我国的种子技术也给以色列农业做出了贡献。“我在戈兰高地附近看到当地荔枝的生产,品种就来源于中国。”黄冠华举例说,“但(荔枝种子)到那去了以后,荔枝核还是比较大,我们的荔枝已经有无核品种,因此我们的品种肯定比他们的要好,这种育种技术是我们独有的特色。”黄冠华表示,我国在大田管理上的经验也是以色列可以借鉴的。“以色列的农业种植面积比较小,它在大面积种植的模式上跟我们不太一样,在这方面两国可以相互学习。”“我们和以色列将来在农业方面有广阔合作前景,我们将思考如何把双方的技术体系结合,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应用。”黄冠华说。

  姚纳森对两国的农业合作前景也表达了同样的期待。他表示,一方面,我们希望见到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企业,带着以色列技术,在中国的不同省份建立运营机构,参与到中国农业产业的不同部分中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利用中以中心这样的研究机构,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中国的农业实践经验,并与以色列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协同发展。

环球网2018年11月23日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