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引进人才采访系列(三)——

“在农大工作幸福感很高”

学生记者 王一涵 王澳洋 李墨涵 田韵乔 2019年12月3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农大一直以强劲的学科实力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海归博士,有的是科研能手;有的主攻动物医学,有的专于扶贫工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差万别,却都选择了农大作为自己的新起点。今天,五位青年教师接受采访,为我们讲述了自己与农大的故事。

 “农大可以让我实现学术梦想”

为何选择农大?人发学院的臧雷振坚定地答道:“农大雄厚的资源与环境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

入职之前,通过朋友、同学等多方了解,臧雷振得知,在农大会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农村发展一线,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范式从传统的数据驱动、理论驱动转向现实驱动,科研工作可以得到给予乡村实践带来的结构性改善,真正“让研究落地”。同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可以使归纳演绎得到的政策分析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臧雷振举了一个例子——自己前不久参与了中部十省五十村脱贫攻坚总结项目,这个项目由国务院扶贫办支持,针对脱贫村展开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一系列论文成果即将发表,而这也恰恰对接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反贫困。这样的研究连通国家战略,连接国际目标,它们有着内在联系与逻辑上的契合,也带给研究者全新的认识。

需要有一个地方去做畜牧相关研究

从中科院来到农大,胡永飞对从研究人员到教师的转变过程体会很深。在他看来,农大的科研氛围相对轻松活泼,所以压力比过去小了许多。但他并没有放松自己对科研的要求,仍然保持着天天“泡”在实验室的习惯,“哪怕一点点小纰漏都可能导致最后结果的失败”。

与臧雷振一样,胡永飞也是因为更加广阔的学术发展前景选择加入农大。作为一名动物微生物专家,胡永飞以前从事的多是与人体微生物研究相关的课题。来到农大后,通过一系列参观学习,他开始感到“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地方去做畜牧相关研究”。于是他将研究重心转向关注较少但应用价值巨大的畜牧微生物领域研究,并在学校的支持下与企业联合,使研究成果真正落到实处。“人类相关方向总是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动物方向也许没有那么高的热度,但我认为它同样值得研究,跟产业结合也更紧密。”

“农大的支持给我更大的舞台”

2018年夏天,龙少军结束了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学习研究,回到祖国并入职农大动物医学院。采访开始时他刚从实验室出来,一身朴素的黑色西装,略微夹带方言的口音,显得有些紧张。然而朴实的外表下,却是海外深造十二年的华美履历。龙少军采访时话不多,但当谈到自己的实验室和课题成果时,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海外多年的龙少军不曾有过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而在农大短短半年时间,他不仅拥有了独立实验室,迅速建立起了团队,学院还专门安排一位讲师作为他的科研伙伴。“这样的支持力度,海外的很多学校都难望农大项背,这里给了我更大的舞台。” 谈到这里,龙少军难掩感激之情。

拥有了更多机会施展拳脚的龙少军现在正与国内多个高校进行合作交流,目前已有六个课题取得重要进展,这正是他在回国之前所期待的。同时,动物医学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牌专业,也因为龙少军的加入而更加生机勃勃。

“在农大工作幸福感很高”

初为人师的英郑欣脸上挂着阳光大男孩式的笑容,一身少年气让人很难将他与艰深的学术研究联想到一起。但2018年博后出站加入农大的英郑欣,是我校第一个从事生物神经研究的老师,他所开启的新研究领域为我校弥补了空白,完善了农大学科体系。英郑欣表示,“作为‘第一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在原来研究成果上结合农大学科优势,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学术方面,英郑欣对农大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也深有感触:“食堂的饭很好吃,农大的人很好相处。”淳朴,热情,友善,一直是农大人的标签,每当他遇到困难时,总会收到各级校领导、院领导和身边同事的帮助,在这里,“孤立无援”与农大氛围格格不入。同时,各种工体活动使得英郑欣深切感受到农大的温暖,他也迅速融入集体,适应了新环境。当提到对农大是否满意时,英郑欣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在农大工作,幸福感很高!”

“农大老教授的学识令人震撼”

在博士后阶段,林涛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以番茄等蔬菜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组学等生物信息学手段,着力于研究番茄品质、产量、抗逆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致力于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科学支撑。而农大可以提供良好的平台,延续自己在博士后期间的研究。

除了舒心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农大在其他方面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给新引进的人才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林涛就被农大的强大师资力量深深吸引。工作之余,他常常进入课堂旁听老教授的课程,每次都会被他们的经验、学识所震撼,更对老教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肃然起敬。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排头兵,正发挥着生机勃勃的青春力量,她就像一块强力吸铁石,吸引着各领域有本领、有梦想的年轻人,肩负起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培养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新时代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姜萍萍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