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全面小康•统战心声】脱贫攻坚: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2020年08月0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孙其信

2020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一场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的各项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级干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只要大家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表明了我们党实现对人民承诺坚定如一的态度,表明了我国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必将载入人类史册的伟大战略目标。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挑战。我出生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对于贫困有着深刻的记忆。中国史无前例的农村扶贫开发,就发端于1982年在甘肃定西、河西及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展的农业开发工作。如果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来衡量,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高达7.7亿人;如果按照中国政府1986年首次确定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即农民年均纯收入200元进行统计,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2.5亿人,可见当时中国贫困的严重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了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社会进步。

脱贫攻坚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是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我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建校之初就将爱国奋斗与科学报国作为使命与担当,百年来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63年至1965年,蔡旭以小麦育种和综合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农民,为缓解当时半饥饿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农大人沿着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农大科学家的步伐,成功将以曲周县为中心的72万亩盐碱滩变为米粮川,为扭转国家南粮北运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的镇康县,长期以来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3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整体安排,中国农业大学定点扶贫镇康县,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为原则,以“镇康不脱贫,农大不脱钩”为决心,依“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共建“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成立“教授服务团”、“博士科技服务团”,聚焦特色农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和人才队伍培养,定点扶贫工作得到了多方认可,被称为“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先后获得2013年度、2014年度“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荣誉称号。2019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镇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位于云南勐腊县的河边村,是一个只有57户人家的瑶族山村,因受制于产业单一、交通滞后、观念落后等现实情况,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团队在河边村展开了旨在根除深度贫困根源的综合治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7年5月,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专程赴河边村考察,给予高度肯定并指示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一扶贫经验,李小云因此获得了“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中国农业大学长期践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积极参与解决脱贫攻坚中的各个环节,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我校教授有关脱贫攻坚的政策建议,先后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要批示;我校教授先后获得了2017、2018、2019三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我校农学院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脱贫攻坚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脱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参与者、监督者、见证者。

作为无党派人士,我始终紧密关注并积极参与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2018年,我参加了贵州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助力毕节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同年,我作为团长带领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赴甘肃开展调研,聚焦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近三年,我作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农业组组长,先后带队赴河南、辽宁、上海等地,调研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并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确保决胜脱贫攻坚等问题向中央建言献策。在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我深深为中国共产党持续向贫困宣战的胸怀气魄所激励,为统一战线参与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所振奋,为全国人民昂扬向上的干劲所感染,为农村迸发出的强大活力所震撼。

同时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和农业大学的校长,我的工作也自始至终与脱贫攻坚保持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期间,通过定点扶贫计划参与了脱贫攻坚工作,我深切体会到中央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也亲身体验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以后,我多次前往学校定点帮扶的云南省镇康县推动工作,也多次考察调研学校在全国各地的扶贫实践活动,对于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和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在中国,当贫困群体陷入结构性贫困陷阱中时,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体制优势,能够很快集中资源帮助穷人摆脱贫困,那么任何扶贫将只能是一句空话。很多像我这样的民主党派人士或无党派人士都有此种认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团结一致紧密合作,不仅对于实现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意义。

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村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2020年8月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