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守护好现存草原中的“大熊猫”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年03月23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扬沙浮尘天气。上周,10年来的最强沙尘暴袭击整个华北地区以及相邻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北京能见度不到500米,引发公众热议。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本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尽管源头不在我国,但我们也应当以此为鉴,持续抓好沙尘暴的防治。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吉林长春、白城以及内蒙古兴安盟和呼伦贝尔一带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时,曾即兴作过这样一首打油诗:呼伦贝尔大草原,草皮底下沙松散。倘若开垦为耕地,风吹沙起沙丘连。科尔沁是前车鉴,土地开发要远瞻。留下草原牛羊欢,五族共享美草原。

在我国,温带地区是由湿润气候向半湿润半干旱过渡的狭长地带,年降水量由接近600毫米下降到200多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草的高度和覆盖度均越来越低,黑土层越来越薄,土壤腐殖质的含量越来越少,土壤的颜色越来越淡。自然植被类型也由湿草原向典型草原、半干草原过渡,对应的草被下的土壤是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从历史上看,这个地带本来属于古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垦,到改革开放前,湿草原(黑土)已被完全开垦,典型草原(黑钙土)也基本被开垦完毕,剩下的草原也就是半干草原(栗钙土)了。今天,我们说去“看草原”,实际上看的只是半干草原。这个半干草原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和呼伦贝尔市西部,尤以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最广阔,其中在湖泊周围和地势低洼区也有草甸草原,是我国牧草产量最高的天然草地。

从气象学来讲,大风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实践中也逐步意识到,在草原地带开荒种地也是造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在湿草原(即黑土区)和典型草原(即黑钙土区)地区实施退耕还草不太现实。在持续数代人经年累月的耕作下,这部分年降水量在400毫米~600毫米之间的地区,早已是连片的农区,不仅是我国的“黄金玉米带”,更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因此,防治这个地区的耕地风蚀沙化,需要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下,依靠秸秆留茬免耕少耕和秸秆覆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再看半干草原(栗钙土)地区。实际上,这部分地区被开垦后遭受风蚀沙化的威胁最大。这里的年降水量在250毫米~400毫米之间,而且年际和季节分布的变化大。在干旱年份,因为播种不上,撂荒后又没有植被覆盖的耕地,最易受到风蚀沙化的威胁。而半干草原正处于蒙古高压气旋南下的路上,倘若开垦了,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强烈的风蚀沙化就可能会发生。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地退下来,恢复草被,是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固碳增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半干草原地区中已垦造为耕地的旱地(即雨养耕地)应该通过退耕还草,逐渐恢复其原有草被的覆盖,并借此增加现有草原的连片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不仅如此,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发展畜牧业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现有草地中生产力最高的就是半干草原,我们吃的草地畜牧业牛羊肉,主要来自于这个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呼伦贝尔大草原为代表的半干草原就是草原中的“大熊猫”,需要我们好好守护。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于紧张的人地关系,在湿草原(黑土)和典型草原(黑钙土)区,这种曾经的优美景观我们或许再难见到。期待我们能够科学系统地处理好耕地与草地的关系,守护好现存草原中的“大熊猫”,让“没风也能看见羊”的半干草原(栗钙土)景观长存,让全国人民永享这天似穹窿、绿草辽阔、淖尔碧蓝、牛羊成群的天赐大草原。

张凤荣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3月23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