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耕地安全 加强安全管控,谨防耕地红线“褪色”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年04月13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编者按:“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每一步,离不开国 家安全;推动改革发展的每一步,同样离不开国家安全。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 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 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今年的4月15 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从自然资源管理视角话 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网络安全。

汤怀志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我国 的耕地保护政策以世界上最严格而闻名,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更是多次强 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随着国家连续发文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耕地数量应该能够做到可控。

然而,更难的是如何确保耕地质量整体提升、耕地生态持续稳定、耕地红线永不“褪色”。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结果及其更新评价数据,2011年、 2015年我国耕地质量等别均为9. 96,整体质量维持在中低等水平,有待改善。究其 原因,在于全国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脆弱的边际区域,耕地内部的结构性 变化和空间“漂移”抵消了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巨大投入。而根据2019年65 个县(市)耕地健康产能综合评价结果,全国亚健康耕地占比约40%,突出表现为 耕地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下降,耕地生态系统比以前更加脆弱和 不稳定。耕地资源整体退化问题已经成为比耕地数量本身更为严重的问题。

有学者将其变化总结为“非农化”“非粮化”“边际化”“破碎化”“逆生态 化”五大问题,尤其是后三者导致的耕地红线“褪色”问题并不是偶发性、周期性 问题,既有背后经济社会因素的重要驱动,更是耕地资源长期保护不足、管理缺乏 有效手段演化而来的系统性问题,不可逆的安全风险巨大且难以防范,需要应用系 统思维分析破解关键问题。笔者以为,其核心在于严格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要求,深化耕地数量、质量、生 态“三位一体”保护内涵,从战略层面解决保护什么耕地、靠什么技术保护耕地、 如何落实保护等关键问题,以理论认知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构建操作性 强的手段措施,全方位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能力。

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耕地资源安全管控体系,防范耕地红线“褪 色”风险。一是要稳定耕地资源布局。明确将现有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作为耕地保 护事实上的底线,将耕地资源认知从“资源供给”转换到“安全需求”,全面稳定 耕地布局,而不是向优势区集中或退出耕地序列,并落实到空间管制措施上,从管 理源头守住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优质耕地不流失。

二是要分类提升耕地质量。以工程技术为核心增加优、高等耕地比重,始终将 整体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利用效率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思路。要认识 到耕地本质上是人工控制下的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类的管护,持续研发维持耕地生 态的关键技术直至实现耕地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利用是唯一选择。

三是实施耕地资源专项监测。要让耕地自己“开口说话”,像保护大熊猫一样 将耕地视为活的生命体,明确耕地健康的监测指标、监测周期、监测手段和指标阈 值,随时对它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监管。对于不健康、亚健康的耕地要从本体、环 境

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进行统一修复和综合治理。

四是厘清耕地资源源头管理、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关系,实现目标任务的可量 化、可监测、可追溯、可考核,构建全链条的耕地资源督察、考核、审计体系,做 到敬畏红线、敬畏耕地、敬畏生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年04月13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