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不负农时不负春 我校学子助力春耕生产

新闻中心一室 马文哲 2021年04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大地回春,万物生机盎然,正是一年春耕好时节。在充满生机的沃野里,我校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走进田间地头,躬身劳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民春耕生产,一幅别样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平谷区北独乐河村,资源与环境学院科技小院学生王日俊、孟杰、刘文静在平谷大桃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区实验田,与农户一起测定农田氨挥发情况。科技小院通过技术引进、田间示范、冬季大培训、网络销售等措施零距离服务“三农”,促进平谷大桃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果农增产增收,助力平谷的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吴桥实验站,基于课题组12年的秸秆还田试验,农学院研究生刘秋月在地头为农民宣传长期秸秆还田的好处。可以看到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土壤颜色较黑,表明有机质丰富,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实现壮苗。刘秋月建议农户要坚持秸秆还田,长期的秸秆还田优势会更加突出,相关结果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春风吹拂,小麦已到拔节。沧州市吴桥县的小麦地里,刚打完防治麦红蜘蛛,纹枯病的药。农学院研究生邹军、杨彪鼎、黄文海、胡素雅,乔伯文五位同学马上准备下管浇水,探索节水栽培技术最佳灌溉量以及最新配套措施。

工学院研究生袁盼盼深入田间生产一线,在新疆博乐市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及干旱区水肥一体化免耕技术模式探索等工作。根据不同作业地块条件,调试免耕播种机参数,监测免耕播种后生长数据,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专题培训,在博乐市负责发放《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图书培训资料1000余册。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图生教授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田间为学生张猛讲解保护性耕作农田小麦根系生长状况。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高伟达老师团队研究生在河北省藁城县保护性耕作农田调研小麦分蘖情况。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少、免耕,减少土壤耕作,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侵蚀并提高肥力的可持续农业耕作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长期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目前正值黄淮海平原春耕时期,在田间开展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助力冬小麦-夏玉米粮食产区的农业绿色发展。

在上庄实验站,农学院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系尤明山团队的研究生们,正在对不同品种(系)的小麦进行田间单株挂牌标记。学生们表示,他们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克隆等生物技术,开展小麦的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工作,致力于培育出优质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

生物质工程中心王小芬副教授派遣研究生程小倩、徐佳琛、任鑫玉、热合曼前往山西省沁源县景凤镇景凤村,帮助村民开展有机肥堆制工作。在堆肥过程中同学们和村民降解生物有机肥堆肥基本原理以及堆肥中的注意事项,这不仅可以为当地村民春耕提供优质的廉价的有机肥料,同时通过此次实践培训,也使村民今后可以独自制作有机肥用于自家土地中,从而降低当地村民有机种植的成本。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姚星晨在山东省德州市的农科院进行实习过程中,与农科院的老师们在田间进行科研实验。用土钻将试验田的土壤取出,之后用密封袋装好之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同时帮助和指导农民施肥,助力春耕。

三四月的海南气温高达二三十度,非常合适玉米的生长和授粉。农学院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来到了这片生机勃勃的玉米地,为玉米材料进行授粉;虽然炎热和辛苦,但是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他们的汗水和青春。(农学院李珊、工学院穆鹤天、土地学院高同、上庄实验站魏春对本文采写提供帮助;摄影:马文哲、刘秋月、杨彪鼎、蒋贵菊、张家奇、秦诗洁、刘思敏、任鑫玉、姚星晨、魏倩涵)



责任编辑:于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