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好文推荐 | 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思考

北京教育(高教) 2021年04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赵竹村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室主任

摘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学业困难、交往交流交融不深、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够等问题,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供给侧”仍有不足。要以完善政策措施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工作队伍体系为重点,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高校在加强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方面反映出不少实际问题,工作还不尽适应。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认识,破解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紧迫课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培养,是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上看,北京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思想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参加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少学生积极追求入党,参军入伍,创新创业,报效国家。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困惑及问题。其中,有的学生由于语言文化、认知途径、心理特征等原因,遇到一定的学业困难。高校应不断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强化培养质量、强化文化认同,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发展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这些都显得愈加紧迫。

一是从新时代办学使命高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责任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作为北京高校,首先要坚持从政治上看,就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以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严从实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在全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各民族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教育,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更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释疑解惑。不能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简单视同其他事务性工作,须将其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二是从一流本科教育角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质量意识。如果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那么一流本科教育也就出现了短板。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办学质量的一面镜子,往往不同程度地折射和反映出一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薄弱环节,甚至触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硬骨头”。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的理念,亟待突破传统“管”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强化“育”的质量意识。既要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也要在相关学科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上综合施策。特别是,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及时、系统地纳入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盘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深层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内生动力。

三是从坚定文化自信维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形成五彩缤纷“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百花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园中园”,应融文化于校园,寓精神于氛围,通过院系文化、学科专业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实验室文化、宿舍文化等载体,促进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教学相长、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增强文化体验、情感归属,坚定文化自信。在高校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交流等问题,还存在集体归属感不够强的现象。只有把文化的种子植入心底,才能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需要着眼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能够服务民族地区建设、发挥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在实干中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对于有机会到北京学习、能比同龄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是备感自豪和无比珍惜的。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等时代大潮,他们有着成长成才、学以致用、建设家乡、回报祖国的强烈意愿。不少学生刻苦学习,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有的还不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学业困难,交往、交流、交融不深,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够等问题,特别是所接触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与自己原来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的联系比较弱,思想碰撞、融会贯通的难度比较大。在教育培养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和分析这些现实问题。

一是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及其教育教学方面原因。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往往遇到不同程度学业困难问题。从客观方面看,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知识面偏窄,思维较单一;有的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不够,自学能力较弱,对于学习理工科门类的课程尤为吃力;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满足于达到“及格线”,极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厌学问题。从教育教学方面看,面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高校究竟应该如何科学施策,依然是教学管理上的一个困惑问题。一些高校坚持对所有学生都严格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一些高校在管理思路上偏重于考虑如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灵活计量成绩,通过调整评价措施提升及格率。一些高校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重点帮扶工作,组织开设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小组,对普通化学、高等数学、英语等科目进行重点辅导等。然而总体上,高校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急需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统筹谋划不够,从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举措不多,还做不到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出发量身定制教育教学内容,难以更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二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深问题及其文化环境方面原因。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对高校文化育人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既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度融入师生学习生活的大家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高校来说,为了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除了在饮食、住宿、班级、社团等方面营造共同学习生活的氛围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专业、课堂、管理、服务等多领域的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归属。然而,一些高校把中华文化认同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统筹纳入文化育人、营造多民族文化氛围和多语言环境不够,能够胜任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不足,由于语言问题,有的少数民族学生跟辅导员谈心交流比较少,师生互动水平相对偏低,难以深入探讨问题。一些高校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综合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把少数民族相关科研资源、科研成果及北京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育人、教育教学内容不够,还有结合各自学科专业不断提升的空间。不少有着援疆、援藏、援边等丰富阅历和深厚民族感情的干部专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是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够问题及其综合支撑方面原因。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加强个性化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活泼、热情开朗、执着坚毅,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着期盼,同时现实条件不可能完全如愿,个人难免遇到困惑问题。高校院系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通常“一把尺子”“严格标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包括成长背景、专业兴趣、文化基础、语言能力等,虽有一定照顾性措施,但离着“一人一策”的精准培养还有差距,工作力量不足,缺乏必要的综合支撑条件。一些教师对于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也常常是有心无力,单独为学习吃力的学生优化培养方案、调整教材教辅、专门设计试卷的余地不大,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文化底子薄、理工基础弱等问题,无论高校内部、还是高校之间,都还没有建立协作机制,难以整合力量开发适用课程、开展深度辅导、优化教学模块、加强释疑解惑等。因而,一些学生常把自己的困惑问题埋在心底,有的学生习惯于“等、靠、要”,还没有激发起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高校亟待针对每一位青年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需要,从专业师资、工作人员、必要条件等方面加强综合支撑,努力以个性化教育培养更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思路

新时代新征程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应遵循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规律性,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导向,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依法治教和普特政策并举,在大学章程的制度框架内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措施;始终坚持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学业困难,交往、交流、交融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着眼教育“供给侧”因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上级部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创新,总结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民族团结进步要求、适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提供更有力的管理服务支撑、教学科研支撑、综合力量支撑。要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更加精准有效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实处,作出北京高校应有的积极贡献。

一是着力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管理服务支撑。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完善学生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学科专业文化建设等政策措施,搭建深度交流的平台,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引导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最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成才的专项措施,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从学生学业、生活、心理和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重点帮扶工作。还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推优入党工作,不断优化措施与机制,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入党的政治考核,积极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学科研支撑。首先,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统地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严格考试和毕业要求,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学业压力转化为成才动力。其次,通过学习小组、配备导师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指导,不断解决学习困难。此外,高校应探索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纳入学科专业,融入教学和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提供支撑。发挥北京高校科研优势和首都多民族文化优势,整合高校相关科研资源、科研成果以及北京多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科研育人课程、教育教学专题、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最后,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民族文化和创新创业相融合,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创新创业与实践锻炼。加强就业帮扶工作,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服务家乡和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着力完善工作队伍体系,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综合力量支撑。首先,要抓实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民族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使担负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教育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更加胜任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任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班主任、民族特色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注重吸收具有援疆、援藏等经历的教师参加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其次,要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院系基层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干部队伍。加强专职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干部配备,按照工作需要选配一定数量德才兼备的、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辅导员,以及选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到学校挂职工作,协助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干部培训、业务交流和专题研讨,努力成为新时代北京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最后,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团学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关键少数的积极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引领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

《北京教育》(高教)2021年03期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