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梨树模式:保护型耕作引得蚯蚓来

人民政协网 2021年07月2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7月骄阳似火,在梨树县泉眼沟村的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试验示范基地,玉米们生机勃勃,叶片随风沙沙响,仿佛骄傲的士兵。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在玉米地里,他随手扒开一把腐烂的玉米秸秆,里面密密麻麻的是蚯蚓。

“大量蚯蚓和微生物的活动起到了深翻疏松土壤的作用,除此之外,它们还加快了秸秆转化,促进了土壤熟化。”王贵满说。

从2007年到2020年,从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攻关探索到打造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梨树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对“梨树模式”的认可。

“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这是‘梨树模式’的核心。”王贵满笑称,农民实现了“少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习惯精耕细作,播种前要清理秸秆、翻耕、旋耕、起垄等,而梨树农民不清秸秆不起垄直接播种。秸秆在田里就像“黑土地的棉被”,一方面可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玉米增产,另一方面还阻挡了雨水径流带走地表土。

过去10余年的监测表明,最早实行“梨树模式”的土地耕层0厘米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有60条至100条蚯蚓,数量远超常规垄作。

降水量、湿度、风速、土壤温度……在梨树县泉眼沟自动气象站,大田实景监测仪、土壤水分自动站、区域气象站等遍布田间,温度、降水、土壤湿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农民从种到收,都有科学数据指导。

“春耕时的地温预报太关键了。”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雨说,以前种地全凭个人经验,时机抓不准会影响一年的收成。

至今,“梨树模式”已经成为一整套黑土地保护的集成方案。“梨树模式”率先解决了东北黑土区长期翻耕、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侵蚀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通过几年来的跟踪测产,实施保护性耕作较常规地块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公顷可节约成本1200-1500元;单产提高10%以上。

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侯彦斌介绍,目前,该局已在梨树建立了黑土地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保护黑土地的“梨树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梨树模式”已在中国东北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未来5年,中国将致力于在这里推行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

人民政协网2021年7月22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