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清河源:以产业兴旺推动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农网 2021年07月0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王玉斌 吴曰程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牧民生活居住地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增加农牧民收入。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

甘肃临夏州位于西北农牧交错区,曾是国家深度贫困“三区三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为总结深度贫困区发展特色牦牛产业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做法,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专家组对甘肃清河源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河源)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发现清河源通过合作养殖、生产订单等形式将农牧民纳入牦牛全产业链条,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牧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三以三新” 解决农牧户问题

以合作共赢为抓手打造农企对接新样板。“市场对接难”和“技术采纳率低”是农牧户开展养殖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合作养殖、订单合同和市场化收购等形式,构建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交易合作关系,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收益多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其中包括一是创新农企合作生产模式。建设牦牛示范养殖基地,按统一犊牛品种、疫病防治、圈养标准、成牛收购、饲料供应和分户单独核算“五统一分”原则,采用“基地繁育、合作社服务、农牧户饲养、基地收购、企业加工”的组织形式,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牦牛产业经营体系。二是签订旱涝保收订单合同。企业与合作社、牦牛养殖户、饲草种植户达成帮扶和交易协定,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宣讲、入场指导等推广标准种养技术,以不低于市场价格收购饲草和牦牛。三是打造专业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服务临夏、辐射西南和西北各省的牦牛和藏绵羊交易市场,实时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农牧户既可以将牲畜卖给合作企业,也可选择与其他主体自由交易,免付交易手续费(由进场购买方承担)。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充分发挥临夏传统农牧业优势,提升牦牛等产业链条附加值,形成“产加销服一条龙、农工贸旅一体化”产业升级新格局。一是补齐产业链短板。建设标准化屠宰车间、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围绕屠宰加工、产品集散、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环节做足做好文章,打通交易堵点、攻克储运难点、补上技术断点。二是做强产业链优势。由清河源牵头,联合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选育优良品种、完善配套设施、革新传统技术,建成现代化牲畜屠宰加工体系,提升区域牛羊屠宰、分级、加工效率,打造区域知名品牌。三是延伸产业链触角。以牦牛精深加工促进产业价值提升,开发牛骨汤、骨粉、牛头工艺品、牦牛火腿肠等系列产品,将牦牛全身价值“吃干榨净”;以粪肥制备促进产业绿色生态,建设万吨级有机肥加工车间,统一处理示范基地和周边农牧户养殖粪污;以文化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八坊牛文化产业园,辐射带动农牧户发展农家乐等新兴业态。

以精准扶贫为基础打造脱贫致富新格局。“脱贫根本在产业,产业壮大看龙头”。采用带动养殖、就业帮扶和职业培训等形式,围绕牦牛繁育构建起“政府+企业+银行+保险+镇村企监督委员会+精准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一是带动养殖。由政府指导、银行贷款、企业组织、集体监督,依托企业牦牛育肥示范场和牲畜交易市场,采用“五统一分”合作养殖和“旱涝保收”订单合同,精准联结扶贫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对结帮扶关系。二是提供就业。按照“一户一策一就业”思路,规划就业帮扶计划,依托牦牛示范养殖场、精深加工厂和文化产业园,提供劳动强度适宜、技术易于掌握的就业岗位。三是职业培训。联合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常年面向农牧户开设牦牛养殖管理培训班,普及疫病防控、配方饲喂等关键技术。

促进农牧户“三实现”

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有效对接。按照“农企对接、利益共享”的思路,推动牦牛养殖、饲草种植产业成为带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促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现实效益,助力临夏、甘南地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一是提高农牧户技术采纳率。通过直接带动、试验示范和职业培训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牦牛全产业链条,普及舍饲养殖、配方饲喂、带犊放牧等关键技术,实现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带动农牧户有效对接市场。通过订单合同、市场化收购等带动农牧户便捷对接市场,降低销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每头牦牛节支增收200元以上。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联互通。探索推进饲草料绿色化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牛羊肉智能化加工、副产物产品化制造,打造生态效益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发展新路。一是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开展舍饲养殖示范、签订饲草订单合同带动种养农户落实“退牧还草”“粮改饲”政策,实施沼气工程和有机肥料工程,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周边合作社、农牧户养殖产生的粪污,打造形成饲草种植和牦牛养殖有机物循环闭环。二是构建生态绿色加工体系。引进屠宰、分割、加工、储运一体化生产线,打造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精深加工体系,合理开发利用废弃牛骨等资源,实现产业链价值提升。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托已有产业扶贫体系和格局,围绕饲草种植、牦牛养殖、市场交易、产品加工等环节,联合政府部门、银行保险、龙头企业等主体,采用订单合同、土地流转、就业带动、资金入股等方式,辐射带动农牧户增收脱贫。一是建成常态化帮扶机制。按照合作共赢总体思路,激发低收入农牧户增收致富内生动力,保障脱贫后各项措施不打折、不减样,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二是拓宽稳定性增收渠道。通过引导农牧户发展特色产业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用水安全,稳步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改善生活质量。三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格局。构建集育种育肥、屠宰加工、品牌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把牦牛打造成效益高、市场广、文化足的新兴产业,稳步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持续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要探索形成产业发展有效路径。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市场出口是前提,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是保障。鼓励欠发达地区依托突出的资源禀赋和传统的特色优势,基于广泛的市场调研,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助力地区协调发展的真产业、好产业和强产业。一是完善和开拓市场对接渠道,构建标准化产品供销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头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合作、订单、托管等方式带动农牧户高效对接市场,推动主导产品由“产得出、卖得出”转向“产得好、卖得好”。二是集成和示范推广科学生产关键技术体系,提升行业发展的技术采纳率和贡献率。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建设政产学研用融合示范平台,围绕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痛点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集成示范、宣传推广,推进地方生产标准的科学制定和全域普及,促进农牧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延伸和拓宽全产业链条,形成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强优势、补短板、促提升”,围绕“补、强、延”实现产业链互联互通、价值链优化升级和供应链高效便捷。

构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效机制。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抓手,推动脱贫成果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一是保障政策持续性。按照原有产业政策体系,将过渡期工作重心由“发展产业”转向“做优产业”,通过“补短板、延链条、强弱项、固优势”的思路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巩固责任联动性。全面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党政机关、金融保险、社会团体等单位形成合力,以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三是强化监管高效性。构建预防和帮扶相结合的脱贫监测和责任监管体系,持续跟踪贫困地区农牧户收入变动。

示范推广多方共赢组织模式创新。“以经验助发展,以模式提成效”,推动“精准扶贫”向“共同富裕”转变。一是发掘产业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特色主导产业、优势资源条件,通过合作经营、入股分红、订单农业等方式全面对接农牧户,形成发展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组织创新模式。二是优化工作路径。鼓励扶贫单位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广泛带动农牧户积极参与全产业链建设,优化乡村振兴工作路径,形成乡村振兴全新工作体系。三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地方政府牵头,银行与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专项资金加大投入,通过贴息、低息贷款等措施支持规模主体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四是开展产学共建。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规模经营主体合作,总结、示范、推广高效的产业经营模式,推动关键技术下沉,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助力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本文系农业农村部“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专家组调研成果之一;王玉斌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畜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曰程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中国农网2021年7月6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