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立德树人论坛 | 张福锁:神奇的小院

新闻中心 2021年09月1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非常荣幸受到学校的邀请,特别是姜书记的邀请,在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来跟大家交流。

在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教师节是1985年设立的,而我也是1985年开始工作的。37年来在高校教书育人,农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的所学、所想融入教书育人去。

今天我想以“神奇的小院”为题,谈一下我们在立德树人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科技小院创办前,我们团队的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每个老师平均每年能发5篇SCI,我们团队20个人,一年能发100多篇文章。当时就在想一个问题,发这些文章老百姓也读不了,我们能不能做点更有用的?我们能不能到生产一线,根据生产需求来做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培养新人?

2009年,我们决定下生产一线,我当时提了一个字,就是“实”字,要求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以“实”为标准,不要任何不实的数字或者说法。后来李晓林老师给这个“实”做了一个解说,叫“头戴帽子踏踏实实,深入生产一线创新科技,服务三农”。李老师还提了另外一个字,他说不光要“实”,还要“思”,就是要把农民的田地放在师生的心头,一心为民做实事。这两个字是我们科技小院的初衷与灵魂。到今天科技小院发展了12年,我们仍然坚持这两个字。

要实现这两个字,首先必须扎下去。扎到生产实践里面去,自我感悟,真学真干,才能真正成长成才。从学校走出去到生产实践里面去,我认为这对培养人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与大家分享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刚开始下小院的时候,我们资环有个同学到了农村以后,在地里发现农民用舌头来鉴别肥料的真假。他当时就觉得这是一种伤害身体的做法,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大学里面学了那么多,从比色、原子吸收到质谱,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但是老百姓还得用自己的舌头来尝!这样的场景使学生感到深深的震感,觉得原来自认为在学校里面学的不少东西却在生产中没有多大用处。而现在自己却似乎很有用,如果自己能给农民提供一个简单检验的办法,那农民就可以不采取这种有伤身体的办法了!这对学生是一个真正的激励。

第二个例子是一位叫李星的同学,是北京科技小院招的一个动科的学生。我们把他放在曲周做学前一个月的驻村锻炼。李星同学很有意见,认为曲周是种小麦、玉米的,他去的这个季节是种玉米的,我一个学动科的,你把我放在种玉米的农民家里,能有什么作为?所以他就很不高兴。

有一天早晨5点多,他眼睛一睁开,发现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大叔在院子里面读书,他很好奇,就去问,“大叔,你在读什么书?”这个农民就告诉他,“我们家养了几只羊,我想找本书来看看怎么养,把全村找遍了,就找了一本养鸡的书,我就读这本养鸡的书了。”就这次简单的对话让李星同学马上感悟了,他想,我学了四年动科,自己都认为学的东西没啥用、没地方用,没想到这个家里来,对人家却有用,而我却不知道!

他立刻行动起来,帮大叔买了养羊的科普书,不但买了书,还给大叔提出建议:羊圈太小,养5只羊地方太挤,干脆把羊圈也改大。改了羊圈后,又跟大叔说,羊整天关在圈里不健康,应该让它们出去稍微活动一下。为此,他帮大叔把他们家里的狗训练成牧羊犬,每天早晨大家还没有起床,这个狗就带着羊出去转一圈再回来。在驻村锻炼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星不仅帮大叔把羊养好了,而且学了20多项作物栽培技术。后来他在总结汇报时说,“过去我对于作物栽培的知识连想都不想,看都不看,觉得与我没有关系,我是学动科的。但是在村里面待的时间一长,却发现,什么技术学了在农村都有用,因此各种技术都要学!”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小院这个平台上学生的成长,不是靠老师的说教,而是靠孩子们真正在“三农”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依托科技小院,在生产一线搭建了一个立德树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研究生首先要针对生产问题做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还要给农民做服务。在创新科技和服务农民的过程中,研究生不断成长、成才。我们不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还特别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也就是说能力才干的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学生要立德树人,老师更要立德树人。

过去在学校里面我们教学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老师讲为中心。我们小院把这个方法改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我们鼓励教师率先垂范,做学生表率;鼓励学生自己深入实践,自我挖潜;同时还探索了全程多方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激励。逐步建立了学前驻村、小院实践,然后回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学习后再深入生产实践锻炼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前一个月驻村锻炼对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家可以想象,刚考上研究生,4月份被录取,7月初我们就把他们放到农民家里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孩子们的心理反差非常大。从他们自己画的驻村锻炼期间的心理变化曲线可以看到,从最初短暂的新奇,到不适应农村生活的失落,从不断坚持适应期间的麻木,到逐渐适应,再到最后与农民难舍难分,经历了一段将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心理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充分感悟三农之艰、体验农民亲情,培养了与农民的感情。每次老师们都担心,会不会有学生因受不了而当“逃兵”,“逃跑”了怎么办?但是我们已经做了六年,没有一个“逃跑”的。

培训结束后研究生走的时候农民抱着学生不让走,学生抱着农民不松手,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们很欣慰,学生的这一个月培训值了!每年培训都会有很多让我们很感动的故事,学生还把他们的培训经历写成书,与同龄人分享。

在随后的两年,研究生在小院里面既要做生产问题的解剖,又要做科技创新,同时要做生产服务。在一线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锻炼,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不仅仅能完成论文,发好的文章,还要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优秀的人才。

有一名叫周珊的女同学,是我们小院的一名学生,中央电视台也曾采访过她。她的成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来自城市,喜欢跳舞,到曲周参与“三八小院”,不仅带着农村妇女们学文化、学技术,还把舞蹈带到了农村。在科技小院呆了一年多,她虽然吃了很多苦,皮肤由白皙变黑,但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成为农民的知心人。一开始她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得知我们把孩子放在农村,不知道会怎么样,很担心,组织“亲友团”专门到曲周“暗访”,但当看到孩子和村民打成一片,被当地老百姓喜爱,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锻炼后,不仅放下了心,而且还感谢我们中国农大,最后都变成了我们小院的粉丝。

科技小院能不能做好,关键在老师垂范,学生能不能下小院,关键也是导师,导师如果不让下去,导师如果认识不到这样立德树人模式的重要性,小院就没法做。

李晓林老师专门总结了科技小院导师的“十心”。一是要有爱心,即热爱三农事业,对学生充满爱心;二是要有雄心,置身三农一线,树立立德树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三是要有决心,即老师率先垂范,坚定信心,带领学生在主战场做大事业;四是要有狠心,把学生带到艰苦三农一线识农、知农,锤炼成长;五是要专心,即静下来,排除利益诱惑干扰、专心育人;六是要细心,即用心关注学生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并及时指导;七是要有耐心,即对学生遇到困难产生思想波动和问题时要有耐心,帮助梳理和解决;八是要热心,即热情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创新性;九是要有诚心,和学生要诚心以待,做到亦师亦友;十是要知心,在三农一线和学生及农民成为知心朋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更多的老师愿意这样做。2009年科技小院刚开始的时候,只有李晓林跟其他两个老师一共三个人愿意做这件事,最后我们“五大常委”推动做了这件事。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我们要求做科技小院的老师要以德立身,为人师表,因为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如果老师去谋一些私利,或者采取一些其他的投机取巧的办法,那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老师一定要正,一定要以心为学,这非常关键。李晓林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他在这方面给我们学科带了非常好的头。

另外,我们要求老师要以德立学,德学统一。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学了技术干什么用。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用所学知识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刚才我说的李星同学,他能有那样的感悟,相信后面无论再学什么东西,都会很主动、很快,只要他感悟了,那他的提高潜力是无穷的。

我们还鼓励教师要以德施教,寓教于情。我们知道孔夫子育人也是要五艺全学,而不是光学知识,灌输知识。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感恩,这样才能真正育人。

我们鼓励科技小院的学生要深入实践,勇闯“八关”,即生活关、认知关、劳动关、感情关、实践关、组织关、演讲关、写作关。这个“八关”里面最关键的是认识关和劳动关。有一次我带了几个院士到曲周县的王庄村考察,正好我的一个学生,一个女孩子,在王庄科技小院刚待了20天。我说你给老师们讲讲你这20天的经历。她说:“老师,我在这20天干了我20年从来没干过的事。我在家里没洗过衣服,没做过饭,没打扫过卫生,到这儿全部都得我自己干。”她觉得她现在很能干。可以看出,深入实践对我们小院育人是多么的关键。

在科技小院我们还为学生提供多重角色锻炼机会,促使他们全面成长。研究生在科技小院既是研究生,要做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要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甚至有农民家里孩子结婚请学生去当司仪,村里搞文艺活动让学生去当主持人,等等。这都是锻炼他们的非常好的机会。经过多重角色锻炼小院的学生能力大大增强,老师们去见了以后都说,小院的学生眼睛是发光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有了自信,他觉得自己特别能干。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科技小院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榜样引领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们在几个科技小院都建立了研究生党支部,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在生产一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其他同学做榜样,优秀师兄师姐的带领和帮助,促使同学们快速成长。

此外,我们在科技小院还建立了多方参与、联合培养机制,在科技小院,学生不仅仅接受导师指导,还可以向农民学习、向村干部学习、向地方实践老师学习、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向来访的人学习,这么多人的联合指导,使学生掌握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对他们知识水平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

学生在科技小院参与研究和服务,得到各方的肯定,在多方肯定中收获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首先收获的是农民的肯定,学生刚到科技小院,我们就鼓励他们,尽快赢得农民的肯定,告诉他们,下去以后衡量他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效果怎么样,第一个就是看农民什么时候请他吃饭。要做到让农民请你吃饭很难,从下去到被农民请吃第一顿饭的时间越短,越说明这个学生有能力。除了农民的肯定,学生还受到地方政府如乡镇、县政府的奖励。像不少的县政府就授予我们科技小院的学生县里“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给同学们很大的激励。收获了成就、不断受到表扬,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在科技小院,我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行动,在服务脱贫攻坚中践行“解民生之多艰 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在2009年到2020年期间,科技小院研究生参与帮扶了596个贫困村、48000多个农户、17万农民。在《决胜有我》这本书里,有科技小院同学们参与脱贫攻坚行动的详细总结。我们科技小院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在此也非常感谢国家给了我们这个荣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是他在梁家河的感受。我们科技小院同学在基层实践锻炼、成长成才的经验也再次验证了这句话。小院的学生在基层锻炼,虽然吃了很多苦,但他们都成了才。

科技小院改变了很多人,首先是改变了我们老师。李晓林教授没有下院之前在学校里面是“全国优秀教师”、“杰青”,天天说自己身体不好。下了小院,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身体也变好了,啥事也没了,现在一年300多天仍然在小院里面,干得非常来劲。

曹国鑫是进入科技小院的第一名研究生,来自城市,来科技小院之前对农业、农村没有多少了解。到小院后,不仅把科技小院的研究、服务等各项工作做得很好,而且把文章发到《自然》上面,毕业后在公司里面创新创业,干得非常漂亮。

科技小院的农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九菊是曲周县范李庄的一个普通妇女,看着我们在附近村里的科技小院做科技指导,就跑来让我们学生也到她们村做指导。我们说你必须要把村里的农民联合起来,组织成四五十亩地的一个“大方”,我们才指导你,她就组织了村里的20户妇女,搞了100多亩的示范方。我们放了三个女同学进去,三个“八零后”女生组织村里的妇女们成立了“三八科技小院”,就在王九菊家里。结果做得很好,不但推广技术帮助农民们增产增收,而且教妇女们跳舞、组织舞蹈队,在邯郸市都跳出了名气。王九菊本人也成了邯郸市“最美女性”,代表邯郸市妇女参加河北省妇代会并发言。我有一次带着斯坦福大学一个地理学院的院长、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个女教授,到三八科技小院去。我当时想,王九菊要见了她是点头哈腰?还是握手?还是怎么打招呼?我想都没想到,专家们一进王九菊的院子,王九菊上去就跟她们拥抱!我真的非常自豪,科技小院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且改变了农民。

还有一个农民跟我同龄,叫耿秀芳,是曲周县后老营村一个妇女。当时我们学生在村里成立农民田间学校,组织报名,她要参加,我们不要她,因为她只会写她一个姓,不会做记录,我们规定要识字,会做记录。后来她非要参加,没办法我们只好说“那好,带着你吧”。结果,2010年的时候只会写一个字,2012年的时候再上课就能记笔记了,而且写得很好。现在她家里的地都成了我们博士生、硕士生做试验的试验地,她也成立了科技小院的“试验员”,可以看出来,她的变化有多大!

吉林通榆有很多深度盐碱地,有个农民叫王天禹,过去种地种不好,粮食产量也不高,我们在通榆建立了科技小院,开展科技扶贫,不仅带给他种植玉米的技术,还帮助他发展规模化种植,产量效益大幅度提高,去年他一个人种了120公顷的玉米,一年收入100多万,不仅自己致富,他还主动帮助其他农民脱贫。去年9月25号,我们在他的地里开了脱贫攻坚现场会,效果很好。

吉林省梨树县有一个农民合作社主叫卢伟,是我们科技小院合作了十年的伙伴,十年来,科技小院先后有6名同学、3位老师长期驻扎在他这个合作社里面,他的合作社由开始时的6户、50亩地的一个小型合作社,发展到现在拥有260户、1万多亩土地的大型合作社。入社的260户的农民,每公顷每年收入都可以达到万元以上。去年7月22号,习总书记去梨树考察时看了他的合作社。

我们科技小院真的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开始做科技小院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柯校长一开始也有疑虑,担心学生成天在科技小院能不能发出文章来?因为学生发不出文章、写不了论文,老师最后也没有成果。但有一天他忽然给我打电话说:“我在读你小院的学生写的《我与科技小院的故事》,越读觉得小院越有用。”

张江周是李晓林老师的学生,这两天刚到福建农林大学入职副教授,曾在小院干了五年,硕士、博士都在小院完成。硕士生期间发了10篇文章,写了一本书,还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另一名李晓林老师的学生,金穗科技小院的余赟,是一名女生,也是咱们学校毕业的优秀生,自己要求到小院去,在小院期间发了10篇文章,写了一本科普书,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现在是一个企业的高管。

还有一名女同学,现在是食品学院的一个博士生,叫牛晓琳,硕士期间在山东乐陵科技小院。她毕业答辩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写了6篇文章。我就问她:“牛晓琳,你怎么会写6篇文章呢?”她说,“张老师,你把我一个人‘扔’在小院,我胆小,晚上害怕,把门窗都关上在里面写文章,结果写了6篇文章。”结果让我们食品学院的老师看上了,毕业后读他的博士生了。

科技小院真正的地践行了我们大学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做什么研究、怎么做,做什么服务、怎么服务这三大功能。科技小院虽然小,但是承担了比较大的功能。它作为一个平台,能够把政府、企业、社会资源跟科教资源结合起来,转化成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成果,这也是小院非常独特的一个功能。

科技小院非常幸运,教育部在全国第一次研究生大会上提到了三个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中就有咱们科技小院这个模式。去年七部委发文推广科技小院,今年“两办”,还有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都把科技小院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模式进行推广。

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不断发展,开始做粮食作物,分别在河北省曲周县、吉林省梨树县和黑龙江建三江三个不同生产规模的地方开始做,后来逐步扩展到经济作物,最近几年又扩展到种养结合领域。我们发现跟动科的结合非常成功。比如说新疆有一个科技小院是搞羊育种的,到少数民族的村里去推广羊的新品种,很快便使得全村脱贫。

科技小院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也摸索出来一条既能培养人才,又能做科技,还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我自己非常幸运能够赶上这么好的一个时代。从教37年来,既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也很幸运所参与研究的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增效、绿色高产高效等这些技术都成了国家行动,在全国大面积应用。我曾被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校,如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我在发言时反复讲,第一我感谢祖国,没有祖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代人;第二我感谢我的父母;第三,我感谢我的同事们跟我一起奋斗了这么多年。我们真的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感到这么光荣,不仅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科技小院是立德树人的一个好平台。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马文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