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立德树人好老师 | 朱元娣:以挚诚之心浇灌园艺之果

园艺学院 2021年09月1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朱元娣教授于198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果树系,毕业后多年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在德国进修后,1996年她入职中国农业大学果树系,至今教授过七门课,拥有25年的教学经历,今年获得优秀教职工的荣誉称号。她与果树的缘分从当年的专业选择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教学相长,尽心尽力

朱元娣老师如今负责教授《园艺通论》和《植物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她对每一门课程都从不懈怠,课前会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她提到,老师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她时刻铭记着这一点。即使她已经教过数十年的《园艺通论》,知识已经烂熟于心,但再熟悉的课程,她仍在每次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知识是不断进步更新的,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发展性,就需要老师时刻更新自已的知识储备。”她在采访中提到未来希望把《园艺通论》变为一门核心通识课,使更多非园艺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了解园艺的亮点。

朱老师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在课堂上经常以提问的方式互动。学生们都认为朱元娣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她与学生就如朋友一般,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从她的讲课中汲取知识,她也倾听吸收学生的想法,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专业英语词汇的课堂渗透,认为“潜移默化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专业词汇不再陌生,即可提升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又能了解科技进展。”,在《植物生物技术导论》的课后作业上,她就会给学生提供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英文文献,让学生们概述文章,以强化学习效果。 

平易近人,诲人不倦

两度担任班主任的经历对朱老师来说很不一样。第一次是刚来学校时,她认为学生都已经成年,应该学会独立自主。她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同学,即使他们之间年龄并不相近。第二次当班主任时,也许是自己的孩子与同学们年龄相仿,她更像家长这个角色,关怀着班上的每个同学。从2013年开始,朱老师负责园艺的专业实习,她一直以来最注重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希望无论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都能保持自律的品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此外,吃苦耐劳也很重要,园艺是农业的一个重要部分,绝不是轻松的代名词,付得辛苦方有回报,它会在无形之中让人受益终生。

 

吃苦耐劳,脚踏实地

农业始终离不开土地,只有将理论成果运用在实际生产中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农大人的使命。朱元娣是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理事,负责京白梨教授工作站的工作。最近,她在湖北恩施为特色果树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她通过对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的良种引入、栽培示范和种苗繁育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地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为此提出如下的发展建议:有针对性地搜集适合本地区生产的良种资源,“精简树种、扩大品种”的良种引入更适合中小规模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良种示范园和技术集成,良种配良法;做好技术集成,为果农提供一体化的技术服务;改进种苗繁育技术,重视脱毒种苗的生产与应用;发展盆栽果树,拓展果树的休闲价值。

朱元娣始终秉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进田间。她认为现在的一些学生和乡村有距离感,不愿接触生产,不是好现象。她分享了一个之前带领同学们出去实习的事例,“当时是冬天,特别冷,我们去实习的地方零下二十多度,有老师提议取消这次实习,害怕同学们受不了。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实习结束后,有同学来和我说,连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都熬过去了,之后还怕什么呢?”她谈起这件事时能感受到她对学生的欣慰与自豪。

 

潜精研思,奉献于民

科研和教学这两方面,朱元娣身处其间保持平衡。她认为作为教科型老师,教学和科研并进,不可偏颇科研中不停地阅读对于专业教学大有帮助。朱元娣主持北京市和校级教改项目各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1项(第1完成人),主编国家级教材《园艺通论》(第5版),发表教改论文1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苹果柱型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苹果和梨无病毒种苗繁育技术研发”子课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苹果优质轻简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苹果自交亲和性特异资源的评价与基因挖掘”,2012年在“芭蕾苹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中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让她有莫大的成就感。

朱元娣坦言道,自己做教师多年来,教学和科研都不是最为突出的,但努力做好本职,兼顾两者。“梅花香自苦寒来”,能从一而终的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本就是一种可贵。在近一小时的采访中,朱老师富有亲和力,讲话幽默风趣。25年的教学工作中,她是一名勤勉科研工作者,贴近一线生产,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她也是辛勤的园丁,呵护和引导学生走向阳光之路,在未来,她一定会用自身的光芒温暖照耀更多的学生。



责任编辑:马文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