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孟良崮战役

前线客户端 2021年09月1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进行了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这场重大胜利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解放军开展孟良崮战役时,山东解放区正面临国民党部队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起,国民党改变战略方针,从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首先占领这两个地区。在山东战场上,国民党集中45万人的兵力,将其编为3个兵团,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进攻鲁中山区,试图消灭我军或迫使我军北渡黄河,从而占领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军队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策略,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一时间,华东野战军承受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面对敌军的大举进犯,华东野战军适时调整策略,决心寻机打一场歼灭战。由于国民党军队吸取了以往屡遭歼灭的教训,将兵力集中起来并谨慎开展作战行动,我军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战机。在此情形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多次来电,强调集中兵力和耐心等待歼敌时机的重要性。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华东野战军决定调整部署,采取大踏步后退和诱敌深入的策略,将主力后撤并隐蔽待机,寻求调动敌人并在运动战中寻找机会。

在得知我军后撤后,蒋介石、顾祝同命令3个兵团采取“东进北压”战术,试图在鲁南地区凭借优势兵力与我军主力决战。其中,担负右翼进攻任务的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不待2、3兵团统一行动便率先命令部队发起进攻。汤恩伯命令整编第74师在第25、第83师配合下于5月11日进攻华野总部所在地坦埠,企图占领沂水至蒙阴的公路。与此同时,他还派遣部队进攻沂水以策应74师。在汤恩伯的命令下,师长张灵甫率领整编第74师贪功冒进,贸然出现在孟良崮一带。

孟良崮战役中的粟裕(左二)

在获悉国民党部队的行动企图后,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抓住这一良机,在孟良崮集中主力歼灭敌整编第74师。面对74师这一孤立的突出部,华野决定采取“中央突破,两翼钳制”的策略。华野首先派遣5个纵队担任正面主攻和围歼的任务,同时命令4个纵队在两翼钳制和阻击敌军增援部队以形成内歼外阻之势。除此之外,华野还派遣部队和鲁南军区地方武装一道袭扰和牵制国民党军队。5月13日,华东野战军正式打响孟良崮战役。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第4、第9纵队在坦埠以南的阵地上成功阻击了敌人的攻势。与此同时,第1、第8纵队迅速插入74师两翼,第6纵队进至74师后方切断其退路。至此,整编第74师彻底被我军5个担任围歼任务的纵队包围,陷入孤立的状态。但此时,国民党在外围的大量部队正在赶往支援。如果无法快速歼敌,华野就可能陷入敌人的包围圈之中。5月15日13时,总攻开始。漫山遍野的解放军如潮水般涌出,向74师发起猛烈进攻。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装备极其精良。即使被包围,师长张灵甫仍自负地认为可以“中心开花”,反击解放军。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将74师压缩在520高地至芦山、雕窝一带的狭小阵地上。再加上阵地均为岩石山地,无法构筑工事的74师已经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下。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之下,74师阵地一片混乱,士兵四散奔逃。5月16日18时,经过3天激战,华野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取得孟良崮战役的巨大胜利。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华野在这场战役中歼灭了装备美械的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和第83师1个团总计3.2万余人,击毙了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张灵甫,一举扭转了山东战场的不利局面,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奠定重要基础。在总体兵力和装备处于劣势的状况下,华野集中兵力并积极调动敌人,打出了一场精彩的山地运动歼灭战。而且,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针对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产生了深刻的借鉴意义。正如当时新华社所评述的一样,孟良崮战役是在蒋介石最强大的进攻方向,打击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这一打击出现于解放区举行全面反攻的前夕,因而具有特殊重大的影响。

孟良崮战役中群众的支前用具

“兵民是胜利之本”。除了全体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还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孟良崮所在的沂蒙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十分牢固。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山人民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大军,支援前线的民工人数与部队人数之比达到3.7:1。人民群众还组成民兵和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作战,为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陈毅曾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正是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开展人民战争,党和人民军队才能一步步战胜强大的敌人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作者简介:岳博伟,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前线客户端2021年9月1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