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立德树人好老师 | 张俊伶:潜心教学从细节做起

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1年09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张俊伶,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授,199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老土化系,1996年留校任教。张老师感叹时光飞逝,尽管学校校园布局和风貌早已大变,不变的仍然是走过老教学楼和老土化楼的心动。现在每每站上三尺讲台上,常常会有时光穿梭的感觉。从当年坐在教室座位上听老师上课的学生,到亲自上了讲台传道授业,这里承载了一代人教学教育文化的传承。

“我很幸运,当我开始做助教时,老先生们亲自坐阵,就坐在教室的后边,陪着我一堂课一堂课的过,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分析,发错音要都被纠正,甚至是声音小也不行。”老先生们的“严苛”和言传身教,也造就了张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丝不苟,成为她认真教学,做好每一个细节的教学风格。

上课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揣摩,博采众家之长。张俊伶老师主讲的《植物营养学》是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良好的传承,教学团队中有北京市教学名师李晓林老师,“李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这些都被张老师吸纳到她的教学中。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在三尺讲台,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堂课就是一场盛宴。《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张老师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前预习、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和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教学途径,课后开展前沿热点追踪,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课前-课中-课后-扩展一体化递进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老师上课很有意思,喜欢抛包袱,讲的内容也很前沿”“老师讲课真的很好,上课气氛很好,总是联系学科前沿,能激发学习兴趣”。一堂课的好坏从学生上课的状态就能看出来,望着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切努力都值得。

适应新形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在高度信息化的新时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甄别、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学和科研一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方面,张老师主持资源环境科学本科生核心课程《植物营养学》在线开放课程、“大国三农”一流本科课程《植物营养学》,完成中国农业大学本科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本科核心课程建设等。张老师从教材入手,组织全国12所高校同行编写出版了《植物营养学》新形态教材。新教材由基础知识+扩展知识+思政教育+数字化组成,体现了精品化和数字化等特点。同时,为提高学生在课堂参与度,让课堂活起来,还发展了重过程学习的考核体系,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实现多样化和多维度综合评定。开展一课一考,注重平时成绩。每节课后选1-2名学生和老师共同出题,实时掌握学生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激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混合教学、翻转课程、案例教学、生生互评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认真做科研为教学护航

张俊伶老师主要从事的是根际微生物和土壤健康工作。在土壤健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土壤生物肥力以及生物肥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她经常戏称自己是“地下工作者”,而地下工作者也是粮仓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守护者。“藏粮于地、藏粮于地”,健康土壤培育是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她还积极投身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在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ical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等,以及土壤学报、生态学报等发表文章70余篇;参与撰写FAO全球土壤合作伙伴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报告。科研和教学是互惠的过程。和国际接轨能掌握国际前沿,做接我们国家地气的科研工作,才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资环学院和植物营养学科从来都是开放的国际化的平台,这为多学科交叉培养综合性高水平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开放的平台也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课堂不再抽象枯燥,变得有趣活泼,更接地气。例如,通过指导非洲学生,对非洲的农业生产水平现状有了深刻了解,这些都成为课堂教学很好的素材,将饭碗牢牢端在手里,粮食安全、营养健康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全球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作为导师,启迪智慧,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张老师带研究生的原则。尽管研究生学习阶段每个学生的工作都起起落落,但张老师的研究生都是乐天派。对学生来说,张老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对学生严格但不失耐性。“每一次实验设计,张老师必三问试验目的、假设、依据,每一次的质问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研究的课题,同时老师也会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指导,让我在科研中尽量少走弯路,设计更加完善。”当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张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和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每次提交的材料,她总能逐字逐句的进行修改,迅速反馈。“未来农业的改变一定是在年轻人身上,如果他们不会创新,不敢创新,没有科学思维能力,不能解决生产问题,那我们岂不是没有进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张老师经常会让学生多思多想,多思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每当看到学生眼睛里冒出星星的时候,那是老师最快乐的时候”。

在生活中张老师更是无微不至,常常“投食喂养”:瓜果熟了,办公室中就会见到应季的水果;看到大家最近比较辛苦,几瓶牛奶就出现在了办公桌上;周末大家都“窝”在办公室里工作,张老师又喊大家多出去运动运动。她经常与学生交谈,主动了解学生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学生开心,她就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看到学生难过,她也能及时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甚至对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比学生自己还上心。科研工作就是要坐下来,耐得住寂寞。让20多岁的青年学生也能沉下来,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作为老师,最有成就的就是看到一个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那他基本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而教师的使命就是做照亮学生前行的灯,做有趣灵魂的塑造者。



责任编辑:马文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