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中国农业大学与南南合作】“科技小院”里的“洋学员”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2021年09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叶开)2020年6月,位于河北邯郸曲周县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迎来了一批“科技小院非洲班”学员。2021年9月4日,三位参加2021 南南合作与服务贸易国际论坛的“科技小院非洲班”的学员,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在曲周一年多的学习感悟。 

三位参会的“科技小院非洲班”的学员(中国网记者 白韵之 摄)

布安纳是一名来自莫桑比克的农业技术官员,在曲周的学习开阔了他的眼界,据他介绍,玉米是莫桑比克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莫桑比克,玉米的单产远远低于中国。“对生产规模小的农户来说,是很难接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的,畅通农业技术与一线农民之间的连接渠道非常重要,在曲周学习期间,我见到了中国的农业科技是如何触达普通农户的,这段经历让我思考如何改进本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帮助莫桑比克农户提高玉米单产。”

“科技小院非洲班”的学员们喜迎玉米丰收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来自布基纳法索的撒图宁早年曾供职于本国的农业部和两个NGO组织,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两年的时间。撒图宁在曲周的学习聚焦比较大豆和小麦等作物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的产出。他十分珍惜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及当地农民朝夕相处、共同劳作的经历。“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与技术人员通力协作,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境遇,我从中国的老师、同学以及当地农民那里学到了很多。”撒图宁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想在中国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科技小院非洲班”的学员在进行试验(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辛启来是一名来自津巴布韦的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他在“科技小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绿豆与夏玉米的轮作。“在曲周,我动手实践了土壤检测、玉米播种、日常养护、玉米收获、产量估计的全流程。在生产的许多环节,中国与非洲的做法都有所不同,我非常高兴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他认为,“中国的粮食产量远远高于非洲,而非洲的耕地面积远大于中国,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非洲的农业商业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不够通畅”。辛启来指出,这些在非洲薄弱的方面恰恰是“科技小院”项目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科技小院”项目走出中国国门、在非洲落地的潜力很大。

“科技小院非洲班”的学员们在曲周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200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了首家“科技小院”,10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在曲周县建成了葡萄、苹果等8个各具特色的“科技小院”,每个“科技小院”常年驻扎着3-5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们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建立科技长廊、指导农民生产实践,在当地普及了多项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2019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以曲周为基地,试办了由来自8个国家、34名非洲留学生组成的“科技小院非洲班”,为将来“科技小院”模式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村庄上和百姓家院落中,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自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团队在全国建立了覆盖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水稻等45个作物体系的127个“科技小院”,共推广应用技术累计5.66亿亩,增加粮食生产3300万吨,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增收节支793亿元,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2021年9月8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