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非凡十年·我的故事丨杨婉若:何以为师?——一个新手辅导员的成长故事

2022年10月05日 浏览次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十年磨剑,不负梦想。近期,党委宣传部举办“非凡十年·我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广大师生、校友积极投稿,共同讲述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改革变化;讲述学校奋力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讲述师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感人故事。为激励广大师生和校友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即日起在新闻网、“学习路上”理论学习微信平台选登部分征文,敬请关注。

何以为师?——一个新手辅导员的成长故事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杨婉若

2020年5月28日,这是我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入职的第一天,同时收到的还有绿底烫金的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证,抚摸着金色的几个大字,我的内心喜忧参半,仿佛登上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平台,但是却面临着辅导员新岗位的本领恐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者,也是在春天种下那粒粟,期待秋收万颗籽。成为辅导员的日子里,我在一次次挑灯夜谈、一次次举办活动、一次次探访宿舍中,坚定着作为辅导员的信念,却也在心里一次次地问自己:何以为师?我怎么当好一名辅导员?

何以为师?以信念。

2020年开始,接手学院共青团工作后,我开始在团学组织内部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逐步尝试进行组织重构,希望能打破以原有团学组织为主体的学生活动开展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空间。通过组织来育人,依托组织构建集体认同,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初次实践,是2020年新生军训,我发现,新生刚入学,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上训练强度大,很多学生需要有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所以我便探索,将临时团支部建在军训连队,以每个连为单位,每天晚上训练结束围坐在一起召开“评议总结会”,也叫做“日评会”。带领连队根据当天训练情况和相关议题开展评议总结,让同学们能够相互交流,疏解在军训和入学初的压力和焦虑。并且每天我都会根据军事理论课和新生教育的内容,制定相关的议题,比如张普光书记白天给同学们做了“红色基因”的讲座,晚上我便组织学生讨论“我眼中的农大红色基因”,比如,我们请优秀青年党员来给连队分享入党故事,那么评议会的主题就是“谈初心”。

f8af5f93b77df0893e8181aea5a27578803bb1e07c83397a26af796e91f8d3

军训期间组织开展“日评会”

从刚开始意见收集的渠道,释放压力、疏解不满的平台,到后来做着做着,我发现日评会已经变成了同学们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和构建集体认同的一个组织形式,成为了一个团组织发挥思想引领的坚强阵地。也就是基于军训期间这样的组织重构探索,我们2020级208名新生中,有168名团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2020年建党百年的特殊节点,通过团内推优入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培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而我们的组织重构,也凸显了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属性。

何以为师?以情操。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意思就是:做人要会说话,而且更要好好说话。那“何以为师”呢?我发现,无论是“为人”,或是“为师”,都要以说话为主要输出形式。

初为辅导员,我便急不可耐的去找学生谈话交流。当然,为了让学生面对着一个陌生的老师不至于太尴尬,场面不至于太冷,我倾尽全力去给学生讲我的成长经历,煲很多鸡汤,希望他们不要走太多弯路,整场谈话下来,我酣畅淋漓,觉得无比畅快。可是当我再想起这些名字的时候,依然还是一个个模糊的影像。

于是,我改变了这种做法。上学期,一位学生因为担忧挂科放弃了考试。我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约了这个学生谈心。一看见我,学生就垂下了头,略带惭愧地跟我说,老师,你批评我吧。我听到了之后心中一颤,然后跟他说,我批评你干什么,约你过来,就是想来听听你说,这半年的大学生活有什么感受。这一次我没有说很多,反之,谈话全程,都是这位学生一个人的独白,从学业困难到情感受挫,从重组家庭到校园霸凌,说到这些的时候他哽咽难过几近落泪,后来又逐渐谈到了他的短程目标与人生规划,他又慢慢展露笑颜。

ab9c671419eb52e187f5f35cdda389ad18f22a2672e896af6e2109c9de902c

与学生深度辅导片段(非文字描述学生)

我意识到,原来谈话重要的,不是要老师说太多,而是要开启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唤醒发现自己。谈心,谈心,不谈如何直抵内心。从说很多话,到听很多话,在学习说话道路上,我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路上;希望能够有一天真正学会“说话”,我便不愧于那句“可以为师矣”。

何以为师?以学识。

辅导员的很多工作,都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开展的,但是办活动不是目的,育新人才是最终意义。辅导员如何在具体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达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呢?以我们2020年一二·九文艺展演为例。一二·九作为合唱或者说是文艺展演,它的外在是美育教育,但是内核是立德树人,是构筑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爱党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427a924f82684f256e28940278cf4e0a

一二·九系列教育活动

一个活动不是自然就具有思政的味道,而是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才会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一二·九开展之初,我们就带着学生参观一二·九纪念亭,带领学生明确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如今一二·九文艺展演的现实意义。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带着学生回顾党史,原创歌词《红船》,并在每次开始排练之前,都会由声部长结合歌词向同学们分享我们党史上的重要片段和故事,这些准备工作,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联排时,我们不需要向同学们过多的强调每部分的情感该如何处理,因为在刚刚经历过疫情,又深入了解了我们党救亡图存的历史之后,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他们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虽然在比赛当中,我们也很紧张忐忑,但是当听到大家唱“华夏兴,民族强,吾辈勇担当”的时候,我的眼泪还是差点掉下来,一起参观、创作歌词、回顾党史、联排合排的一幕幕,一声声,都在我的眼前浮现。表演结束回到后台,看着大家虽热泪盈眶,却又坚定自信的目光,我一瞬间觉得,这些孩子都长大了。

精心的设计与共情,让思想引领悄然发生。

何以为师?以仁爱。

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在哪里?对于我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在距离繁华帝都北京仅200多公里但是要先乘高铁然后转乘大巴到县城再换乘在山路上蜿蜒几十公里颠到屁股都痛才能到达的贫困地区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石猴村石猴小学。2016年开始,还在上研究生的我,开始跟随北京的老校长们,深入到阜平开展支教送教活动。

还记得支教结束的那天,有一个孩子凌晨5点就守在我的门口,抹着眼泪问我,老师你还会回来吗?我正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时,那个孩子又开口了,他说,老师,我本来打算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可是自从你们来了,教会了我用电脑,教会了我科学,还教会了我唱歌,我喜欢唱歌,我以后要到北京去唱给你听。

c82bf0e160225fbb04efed2e10e06c1 8f7618bf567960a36c87c4449d1ea0d

支教记忆

再次见到这群孩子,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上,要不是亲眼见到,我绝不敢想象这群连“哆来咪”都不会的孩子有一天能站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放声高歌。

也就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深刻体会到了为人师该有的爱人之心,这份为师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即使面对学生的误解、曲解、不理解,仍然能以直报怨,坚守本心,把学生当成心上人,把学生的问题当成心里话。

昔日小苗,今已亭亭如盖。他日重逢,又是桃李芬芳。


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告诉我,学为人师的意义在于教化从容,行为示范的境界是砥砺无穷。而我将与我相伴一生的中国农业大学告诉我,解民生之多艰的坚守在于心怀家国,育天下之英才的魄力在于人师难逢。辅导员是一份职业,但也是一份毕生的事业,一种上下求索的态度,一种在任何领域都既脚踏实地又敢为人先的追求。

再回想那些自己怎么从低谷向上攀登,怎么在耕耘不断探索,怎么接受教训迎接挑战的日子,所有的努力,也都是为了在清晨之问和静夜之思叩问心门时,让我能够自信地答出那句:可以为师矣!


编辑:王珊

责编: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